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洪騰雲生平完整版

 洪騰雲從小我聽大人稱呼他是"ㄊ安 ˋㄐㄧㄣˊ"祖,賺錢祖的意思。
許多人對他有一些描述都是抄來抄去的。
許多內心與真相很難推測。
我這些日子做了一些資料探索。
由這裡面發現他的值得紀念發揚的並不是金錢與捐獻多少。
相對於歷史對早期移居台北萬華一代漢人的敘述,許多老實說,就今日觀點而言是負面的。他是一堆玻璃裡的鑽石,我敢這樣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能這樣已經了不起了。
他呢,更進一步,
有了錢,
希望"己所遭逢之苦難,希望後人不要再遭逢"
這是何等的胸懷。
1 福建泉州英杭,美麗的名字,直到近年才知道是多麼貧瘠的地方。要從湖裡挑水上去灌溉的地方。大旱時是會餓死人的。農民卻有家廟族譜。他識字也會寫信。這是我的了解。為何父母會帶他來台灣?
因為窮到一對夫婦總共只有三件衣服。就是這樣聽長輩說。
2 到台灣時,淡水廳很大,因此文獻紀錄要區分現在的淡水或以前的大區域。當時洪氏族人應該已經有人居住滬尾今淡水。
聽說暫時住間沒人敢住的蔽屋。原因似乎是之前住的都不好所以沒人住。大概命夠硬,有了落腳處 ,也拚命全家幹活來存點錢。
3 我知道開過米店(因為我手上還有店的牛角印章。合益美記 
美台語就是米。
4 然而我從一些資料紀錄 洪合益是北郊 似乎以貿易而言,米不是主力。
從他過世時分配財產的紀錄看來,田地分布各處 南到大溪都有。
5 我知道他年輕時 父親開米店,他則是挑著擔子到處賣港口進來的日用品針線布料等等。這說明後來貿易屬北郊系統的原因。後來洪家與萬華吳家來往密切也因為同是北郊。
6他有過一次非常驚險的遭遇。在往宜蘭的路上,飢渴之下,撿了一顆番薯充飢,被指為小偷 幸好有位陳姓當地頭人出來為他說情 放他走。他之後對兒孫說一輩子要感恩善待這陳姓 家族。
7他有親生女兒,嫁到萬華黃家 (黃鐵一系) 後來還有往來。據說嫁妝是一列牛車的銀子。
8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收養的大兒子 就是洪輝東 本姓李,推測是北部平埔族,45五歲過世 ,洪以南57歲因糖尿病過世。推測平埔族基因有代謝症候群。另一證據是洪家老照片中 大廳桌上置一個大花瓶。
9家譜紀錄到他過世都有小孩應該是最後照顧他老年的小室生的,都認養了。
10 有錢之後 不是貪得無厭,而是感恩回饋,這樣的人生觀 ,看破俗人愚昧爭奪。
或許身為洪家後人都要學習捨得。
 





 洪騰雲 
家譜紀錄:

"球唱
汝璽公之長子 字合樂 官章 騰雲  貢元誥封大夫
生於嘉慶己卯年(1819)二月初四日亥時
卒於光緒己亥年八月初七日吉時
與妣合葬在台灣景尾內湖 大正元年移在安坑庄
大正五年再移觀音山頂
妣林氏 繼王氏 又邱氏
子六
 溯福
球唱之長子 
字景星官章輝東同知職銜
生於道光己亥(1839)年七月二十日吉時
卒 于光緒甲申(1884)年閏五月十五申時
 妣  辛氏
子五
 長  源欽(文明)
子一 我爵
 次源釧 出承朔順
三 源集(以南)  
四源淮 水
五 源炳山   子一 我材
"
以南子  長庚 我鈞


洪騰雲 是 捐貢生
子輝東早逝(年45 ,1839-1884) 當時洪騰雲已65歲, 以南14歲。
台北城計畫興建與募款以洪輝東之名義 取得後補同知(好像是浙江)
台北城完工1884 考棚完工也在前後。
1883-1885 中法戰爭
1887年台灣建省 劉銘傳任巡撫(淮軍) ,與兵備道湘軍系的劉璈不合。
建鐵道再當時是招民眾反彈的事
 劉銘傳應該是得到一向關心交通便利的洪騰雲支持,只是為了避免其他捐款者的聲音,
以火車快跑如騰雲 御風  暗地感謝一下洪騰雲的 支持
也不想得罪板橋林家( 賺了大錢到北京活動 有事就溜的林家 )




------------------------------------
----------------------
 光緒14年3月10日(1888)
內容主題: 行政--撫墾
內容摘要: 新竹縣知縣方祖蔭為前經奏請已故四品封典例貢生洪騰雲等捐資在千兩以上懇恩給予急公好義字樣飭令自行建坊一事業已允准諭仰候選縣丞姜紹基遵辦
來源: 淡新檔案
全集/系列名稱: 17330
1880年捐建考棚 當時洪家是以洪輝東為捐之主體之一 輝東1884年過世 當時已經有後補同知身分 直到1887-1888
(說明:資料
  • 雍正三年(1725年),定
    • 四品至七品官原將本身妻室封典貤封祖父、母者,八、九品官原貤封父、母者,皆許貤封。
    • 三品以上貤封曾祖父、母者,請旨定奪。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上諭:「子孫官品不及祖、父之崇,則父為大夫子為士,記有明文。舊例依祖、父原階封贈,殊未允協,其議改之。」吏部議定
    • 文、武官子孫職大,祖、父職小,依子孫官階封贈。
    • 祖、父職大,子孫職小,不得依祖、父原品封贈。[1]
    • 父官高於子者,生母從子官封贈,嫡母、繼母不得依父官請封,原依子官受封者聽。武職子任文職者亦如之。)




洪騰雲 是 捐貢生
子輝東早逝(年45 ,1839-1884) 當時洪騰雲已65歲, 以南14歲。
台北城計畫興建與募款以洪輝東之名義 取得後補同知(好像是浙江)
台北城完工1884 考棚完工也在前後。
---------------
讓台北開始邁入台灣首善之區,是1880年代的台北府設置與台北城的構築。這兩項措施,不但讓台灣的行政中心正式由台南移至台北,也讓台北成為台灣的政治與經濟中心。而究其因,1874年發生在與台北相隔數百公里的台灣南部牡丹社事件,是促使台北建城的遠因。隨後,想藉台北升格來充實北台灣軍防的清朝北京政府,於1875年批准了福建巡撫沈葆楨的「台北擬建一府三縣」奏摺。至此,台北府城才正式成立。
台北建府之議欽准不久,為求防務需求,清朝初步決定於艋舺與大稻埕之間的未開墾荒地構築台北城。並構想將重要台北府城官署、宗廟等建築設立其中。在首任知府陳星聚與其後1881年上任的直屬長官福建巡撫岑毓英積極籌款興建,台北城終於1882年委由台灣道道員劉璈正式開工興建。在陳星聚知府與台灣道劉璈兩相合作後,台北城的城池終於在1884年正式完工。
台北城完工之際,城內文廟武廟開漳聖王廟城隍廟天后宮等廟宇也陸續落成。除此,面積約一平方公里的台北城也相繼同時建造了淡水廳台北府台灣布政使司衙門台灣巡撫衙門等衙門,此時台北城內儼然正式成為全台北甚至全台灣的宗教與政治中心。之後的數年內,台北也在清朝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的建造下,成為具有鐵路電燈的現代化都市
-----------------------
1887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響應中國政府的新政,經欽准後,開始向台灣的地方仕紳募集資金,興建全台第一條鐵路,也是大清帝國第一條官辦鐵路,稱為臺灣鐵路
1887年4月,鐵路自台北大稻埕開工。路線由大稻埕開始,途經錫口(今 松山)、南港、水返腳(今 汐止)、八堵,最終到達基隆,全長28.6公里,軌距為1067mm。

騰雲御風

除了興築鐵路路線外,劉銘傳也積極購置新車。1888年2月,向德國霍亨索機車製造廠購入的兩部蒸汽機車運抵台灣。劉銘傳特別將這兩部機車分別命名為「騰雲一號」(序號445)及「御風二號」(序號444號)。騰雲、御風之名皆來自於中文,意思為「極快速」。同年7月,騰雲號於北門外組裝,不久後的8月5日,最高速限35公里的騰雲號,開始試運轉於錫口至大稻埕間。
------------------------------------------------------------------
:板橋林家不算台北的代表 更沒支持劉銘傳 可見林衡道回憶 
 維讓跟維德早死,所以由維源當家。中法戰爭發生時,維源帶領全家族到鼓浪嶼避難,
引起臺灣軍務負責人劉銘傳的不滿,所以後來維源回到臺灣後,捐了二十萬兩作為善後費用。
劉銘傳大喜,並且需多方依賴維源,遂聘維源為臺灣墾務大臣及臺灣巡撫幫辦,
-----------------------所以臺灣人稱他為欽差。
--------------------------
 1884年10月初,法艦分頭進犯台灣基隆和淡水, 劉銘傳鑑於兵力不足,放棄基隆,堅守淡水。
  法軍在基隆登陸後,
再犯淡水,一度抵灘上陸,但很快被擊退。 法軍佔領基隆一隅,無法深入,
轉而從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  1885年初,法軍接連從基隆向台北進攻;
法艦騷擾浙江鎮海,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國軍艦,在浙江石浦擊沉其中兩艘。  
 3月底,法軍佔領澎湖島及漁翁島。  鎮海之戰 ,法艦遭到扼守招寶
山砲台的中國軍隊奮勇還擊,孤拔的座艦也被擊中,孤拔身受重傷, 6月11日死於澎湖島。
-----------------------------------------------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大清帝國重新啟用劉銘傳,派其以福建巡撫身分督辦台灣軍務。劉銘傳到台後積極整備岸防,曾一度擊退登陸基隆軍;後坐鎮臺北府城,由於滬尾之役湘軍孫開華等部挫敗了法軍攻佔臺北的行動,加之基隆疫病流行,終使法軍放棄攻佔台灣的計畫、撤往澎湖
中法戰爭落幕後,大清帝國1885年決定在臺灣建省,劉銘傳便成為其首任巡撫;然而在改制的過渡期間,巡撫劉銘傳與原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即台灣的實際統治者(台灣道劉璈湘軍出身)之間權責歸屬不明,加之保台戰功之爭深化兩人間的派系矛盾,終於演變成二劉間「你死我活」的政爭。撫道之爭雖以劉銘傳的政治勝利告終,劉璈獲罪被,但過程中涉及冒功、誣告劉璈,給劉銘傳的官聲及在台治蹟蒙上了陰影。
劉銘傳採用慘無人道的武力征討,或是欺詐誘殺不斷,臺灣原住民不是被滅族,就是逃離原本的活動領域,往深山遷徙。劉銘傳並將漢人移往臺灣原住民區域,剝奪原住民生存空間,也導致原漢關係的緊張不斷。知名文學家胡適之之父,曾任臺東直隸州知州胡傳,曾對劉銘傳的「開山撫番」留下如此嚴厲的評語:
「臺灣自議開山以來,十有八年矣。剿則無功;撫則罔效;墾則並無尺土寸地報請升科;防則徒為富紳土豪保護茶寮、田寮、腦寮,而不能禁兇番出草。每年虛糜防餉、撫墾費為數甚鉅。明明無絲毫之益,而覆轍相蹈,至再、至三、至四,不悟、不悔;豈非咄咄怪事哉!」
劉銘傳對臺灣建設的規劃,原以軍事為先,除希望在島上建立戰時可以自給的軍工產業外,同時對大清帝國亟陳在臺灣建立海軍力量的迫切性;但受限於財政條件,只能先從興利的近代化實業及增加收兩處著手。除建設多處砲台兵工廠等現代化軍備外,[1]他同時推行多項基礎建設,包括鋪設最初的台灣鐵路(初期僅大稻埕到錫口段完工通車)、福州和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間的海底電纜,辦理電報、煤務、郵務……等;此外,動用大量軍力「開山撫」、清丈全省田賦等,以期就地為防務及新政開拓財源。然而在推行上述新政的過程中,臺省財政負擔大增,規劃或經營不善、官員貪污等問題一一浮現,甚而引發了民間的反抗——1888年彰化縣就因清賦問題而爆發以有力鄉紳施九緞為首的叛亂——最終只有少數新政項目得以持續推展。
1891年劉銘傳告老還鄉,臺撫一職先由布政使沈應奎署理,再由原湖南巡撫邵友濂接任。總結劉銘傳駐臺六年,始終未能建立游弋台海的海軍艦隊,而他為開拓財源而興辦的近代化實業,其深度、廣度也頗有限,但仍開啟了臺灣官辦近代化建設的先聲,是清治二百十餘年間治理最為積極的一段時期。
--------------------------------------

日治时期

日本治台以后,林维源内渡在厦门鼓浪屿再兴筑一座花园官邸,名为『小板桥』为寓所,并纪念台湾的板桥家乡。据闻1896年左右,传闻日本政府有意放弃或让售台湾,时避居晋江的台湾举人施炎乃游说内渡泉、漳各地的富豪欲筹资1000万两赎回台湾,当时避居厦门的林维源慨然允诺承担400万圆。
据日治时代日本人的调查,台北地区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合益有资产20万圆,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番势-李春生」有资产120万圆,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桥林家第四代的林维源,有资产1亿1000万圆,为中国三大钜富之一。




----------------------------------------------------------------------------------------------------
 戶部咨捐納房案呈內閣抄出臺灣巡撫劉奏紳士洪龍光祖貢
生洪騰雲捐助考棚地基經費候選縣丞姜紹基之母姜胡氏概
然捐買番界田畝合計田價銀均在千兩以上請給建坊附片光緒
拾參年閏肆月拾陸日奉
 洪龍光是誰?
洪以南這一輩 除了族譜 上的名字 以源字輩辨別之外
在一些文獻上 還有 文明 文光 (源欽)1886   文成 龍光(源集)
加上文光有參加台灣民主國議 會





以下是各家敘述 與歷史重要年代事件
-------------------------------------------------------------------------------------------------------------------------
----------------------------------------------------------------------------------------------------------------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己卯)   正月 以六旬万寿赐宴群臣。封皇三子绵恺为敦亲王,皇四子绵忻为端亲王。宣布普免全国积欠钱粮。   五月 成亲王永瑆以告祭礼赞引有误,罢职削俸归第。   七月 以仪亲王永璇刺探政事,停其入值,只留内廷行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庚辰)   三月 谒东陵。庆亲王永璘逝,嘉庆帝亲临其府邸祭奠。   七月 秋狝木兰,嘉庆帝逝于避暑山庄,奉安澹泊敬诚殿御前大臣赛冲阿、军机大臣托津、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启建储秘匣,宣示嘉庆四年御书秘旨,立皇二子绵宁为皇太子。即日,皇太子奉大行皇帝梓宫回京,尊母后钮祜禄氏为皇太后。   八月 为大行皇帝上谥号“仁宗”,庙号睿皇帝。为避讳,改皇帝御名绵宁为旻宁。旻宁即位太和殿,颁诏天下,以明年为道光元年。   九月 命名仁宗陵为昌陵。以拟遗诏错误,罢黜托津、戴均 
道光三年 直隸大水
道光四年 (1824)開放洋船運米
 年六歲,隨父來臺(1824)
顯然中國嚴重缺米糧促成 福建居民移民台灣  或許也是後來從事 米郊 的原因

"初居滬尾街,再遷艋舺土地後街(1825),及長經營父之米店「合益號」,不數年成大富。其人樂善好施,好義 舉,1881年(六十三歲 ) 巡撫岑毓英議建大甲橋,乃捐工70名助之;又捐建艋舺義倉,置義塚;臺北城初建,獻地捐建考棚,造福北部考生。1887年(六十九歲)巡撫劉銘傳感其義 行,奏請建坊褒揚,賜「急公好義」匾,並於次年建坊於城內石坊街(在今衡陽路),以旌表其事蹟。坊之大小橫額皆雕華紋人物,甚為古樸,1905年時因道路 開闢而移建臺北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內,今仍存,為第三級古蹟。書法名家洪以南為其孫。 蔡說麗 撰 《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1980 洪以南 洪長庚 PDF檔:PDFFiles/0589.pdf"
洪騰雲 1814—1899(1819-1899)字合樂,號忠慎,福建泉州人。嘉慶十八年(1814)生。年十三(六歲),隨父來臺(1824),居淡水,道光五年(1825)遷艋舺。及長,習賈為米商, 號曰「合益」,不數年臻小康,復與泉、廈互市,累獲鉅利,遂成大富。捐工助建大甲溪橋,復捐建艋舺義倉、義塚。光緒元年(1875),臺北初設府,新建考 棚,騰雲捐地捐錢。十三年,劉銘傳上其義行,建「急公好義」坊於西門(今衡陽路與重慶南路口),人稱其地為石坊街。其坊今移植於二二八和平公園。(郭啟 傳)
資料出處: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 國家圖書館 民國92年12月 頁341
參考資料來源:
  • 《臺北市志》人物志,頁82。
  • 《臺北人物誌》(臺北市新聞處,2000)第一冊。臺灣歷史辭典 - 九畫 - 洪騰雲
    洪騰雲 年代:1819.2.27 - 1899.9.11 字合樂,福建泉州人。1824年隨父來臺,為貢生。初居滬尾街,再遷艋舺土地後街,及長經營父之米店「合益號」,不數年成大富。其人樂善好施,好義 舉,1881年巡撫岑毓英議建大甲橋,乃捐工70名助之;又捐建艋舺義倉,置義塚;臺北城初建,獻地捐建考棚,造福北部考生。1887年巡撫劉銘傳感其義 行,奏請建坊褒揚,賜「急公好義」匾,並於次年建坊於城內石坊街(在今衡陽路),以旌表其事蹟。坊之大小橫額皆雕華紋人物,甚為古樸,1905年時因道路 開闢而移建臺北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內,今仍存,為第三級古蹟。書法名家洪以南為其孫。 蔡說麗 撰 《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1980 洪以南 洪長庚 PDF檔:PDFFiles/0589.pdf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中華民國 台北市100中正區南昌路2段81號6樓 957-01-7429-3 使用限制:本數位作品授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存檔及網際網路永久非商業性使用。 著作權授權狀態:[20040518,] 2004-05-18











1

[奏片稿]

主要題名: [奏片稿]
成文日期: 不詳
內容主題: 行政--撫墾
內容摘要: 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奏請已故四品封典例貢生洪騰雲等捐資在千兩以上懇恩給予急公好義字樣飭令自行建坊奏片稿
來源: 淡新檔案
全集/系列名稱: 17330
ntul-od-th17330_014

2

臺北府正堂雷為行知事

主要題名: 臺北府正堂雷為行知事
成文日期: 光緒13年9月29日(1887)
內容主題: 行政--撫墾
內容摘要: 臺北府知府雷其達為奉到布政使邵友濂轉行前經奏請已故四品封典例貢生洪騰雲等捐資在千兩以上懇恩給予急公好義字樣飭令自行建坊一片業已允准札仰新竹縣知縣方祖蔭轉諭職員姜紹基知照
來源: 淡新檔案
全集/系列名稱: 17330
ntul-od-th17330_020_00_00_1

3

新竹縣正堂方為諭知事

主要題名: 新竹縣正堂方為諭知事
成文日期: 光緒14年3月10日(1888)
內容主題: 行政--撫墾
內容摘要: 新竹縣知縣方祖蔭為前經奏請已故四品封典例貢生洪騰雲等捐資在千兩以上懇恩給予急公好義字樣飭令自行建坊一事業已允准諭仰候選縣丞姜紹基遵辦
來源: 淡新檔案
全集/系列名稱: 17330
表彰清代富商洪騰雲
急公好義坊是國家三級古蹟,於清光緒14年(西元1888年)建成,是台灣巡撫劉銘傳為表彰清代富商 洪騰雲(清嘉慶18年生)捐建義倉、台北考棚…等優良式機而設。急公好義坊為四柱三間三樓二層式石造牌坊,外型樸實典雅,原位於衡陽路上,日據時代為拓寬 道路而遷移至公園內。
急公好義洪騰雲
台北市最繁華的商業街——衡陽路,闢建於有清時代,稱為「石坊街」,係因立有表揚艋舺貢生洪騰雲於 1880 年(光緒 6 年),捐建考棚事蹟的「急公好義」石坊而得名。
「急公好義」石坊現遷移於台北新公園,石坊橫額有記:
「福建台灣巡撫劉銘傳奏:台北府淡水縣四品封典同知銜貢生洪騰雲,因府城建造考棚行署,捐助田地並經費銀兩,核與請旨建坊之例相符,仰懇天恩,給予『急公好義』字樣,以示觀感。光緒 13 年閏 4 月 16 日,奉硃批著照所請,禮部知道,欽此。光緒 14 年立。」
牌坊題刻數聯,擇其二如次:
▲「艋舺」的大善人洪騰雲;他捐給清政府現在台北市市議會這一大片土地,建設考棚。
培子孫數十世種福之田,積善有餘慶,看雲礽聯甲第;
體國家三百年養士之德,博施宏素願,允邀日下沛恩綸。
慷慨荷宸褒,見義勇為,綽楔留芳年古仰;
捨施先試院,有基勿壞,士林遍譽一時新。
洪騰雲,字合樂,生於 1819 年 2 月 17 日(嘉慶 24 年 2 月 4 日),卒於 1899 年今日(光緒 25 年八月初七日),享年 81。他 6 歲時隨父玉輝(汝璽)從福建泉州渡台,住在淡水廳艋舺(台北萬華)土地後街。
洪騰雲長大,開設一家米行號曰「合益」,以「艋舺港」為出口地,與泉廈互市往還,由於經營得法,成了巨賈;致富的洪騰雲樂善好施,凡有風火水震災,無不率先捐助,以北台大善人,名聞當時。
▲褒揚洪騰雲的「急公好義」坊,這條石坊街就是今日車水馬龍的衡陽路。
巡 撫岑毓英建大甲橋時,洪騰雲捐工 70 名輸助,共襄盛舉,大橋落成後,免除了商旅逢大雨時,需守溪數日,水退才敢渡之苦。嗣後捐建艋舺義倉、置義塚。洪騰雲最大手筆的捐助為位於府後街的考棚, 使淡北(台灣北部)的童生於台北建府之後,毋須赴台南府應考,此座考棚可容二、三千人。
積善之家有餘慶,洪騰雲子孫皆俊彥,孫洪以南為瀛社初代社長,且工書善畫;曾孫洪長庚為醫學博士,開設「達觀眼科醫院」於稻江。
註:洪騰雲的生卒年月係依家譜;台北市志卷九人物志記載皆誤。
  • 2006-09-29 20:15:53 補充 生平
    洪騰雲6歲隨父定居台灣艋舺。洪騰雲考上貢生並從事泉州艋舺間米店生意因而致富。其中最重大的捐獻,就是位於臺北城東北角的考棚行署。考棚行署,俗稱考棚。就是舉行科舉考試的場所,在此考棚建好之前,全台灣只有南部的臺南府城有此場地。1887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報朝廷此一義舉,並請旨建立旌表類牌坊來表揚洪騰雲,獲得了當時光緒帝的批准。於是,特別在洪騰雲住宅附近的西門附近街道(後來稱石坊街,即現在的臺北市衡陽路。),蓋座牌坊來宣揚洪之義舉。1899年,洪騰雲因病逝世。之後,洪騰雲之子洪以南參加瀛社,為知名詩人。另外,洪騰雲的曾孫洪長庚,則為台灣第一位眼科博士。
     
     
     
    契書全文
    諭候選縣丞姜紹基
    欽加五品街特授埔裏分府署新竹縣正堂方為
    諭知事案奉
    本府憲雷札開光緒拾參年柒月拾參日奉
    爵撫憲劉案行光緒拾參年柒月初捌日准
    戶部咨捐納房案呈內閣抄出臺灣巡撫劉奏紳士洪龍光祖貢
    生洪騰雲捐助考棚地基經費候選縣丞姜紹基之母姜胡氏概
    然捐買番界田畝合計田價銀均在千兩以上請給建坊附片光緒
    拾參年閏肆月拾陸日奉
    硃批著照所請禮部知道欽此相應知照禮部並咨行臺灣巡撫查
    照可也等因到本爵部院准此合就飭行為此仰該府即便轉
    行遵照毋違須案等因正在轉行間又奉
    全臺總糧臺札同前因各到府奉此除分行諭知外合就轉行為
    此札仰該縣即便轉諭遵照毋違此札同日又奉
    本府憲札奉
    臺藩憲卲札開光緒拾參年九月初壹日奉
    爵撫憲劉案行光緒拾參年捌月貳拾陸日准
    禮部咨儀制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臺灣巡撫劉片奏據
    臺北府詳淡水縣鹽生洪龍光稟稱祖貢生洪騰雲前因
    臺北府城建造考棚行署捐助上田壹千肆百柒拾捌丈地基又捐
    建蓋考棚經費銀壹百玖拾肆兩肆經該府查明捐繳銀
    數屬實契載田價洋銀壹千捌百兩現在核實估計值銀玖
    百伍拾壹兩參錢參分捌厘合之已捐銀壹百玖拾肆兩肆錢共計
    銀壹千零肆拾伍兩柒錢貳分捌厘捐數已在千兩以上與請建坊之
    例相符又新竹縣知縣方祖蔭稟稱新竹大南坑一帶毘連
    番界地方屬因爭佔墾地民番仇殺現在該處生番一律歸化
    無地耕種而山外番地百姓佔墾多年更易數姓又不能斷令歸
    還據候選縣丞姜紹基稟稱伊母姜胡氏願備田價購買大
    坪長坪兩處田畝歸還各番經該縣履勘契載田價洋元
    貳千參百餘元合銀壹千陸百餘兩實屬急公好義先行給獎
    前來查臺灣現在設官分治需費浩繁洪騰雲、姜胡氏慨然
    捐資相助合計田價均在千兩以上似應照例給獎貢生洪騰
    雲候補縣丞姜紹基之母姜胡氏合無仰懇
    天恩給予急公好義字樣飭令自行建坊以示觀感等因
    光緒拾參年閏肆月拾陸日奉
    硃批著照所請禮部知道欽此欽遵到部查定例凡士民人等捐
    修城垣衙署及各公所等填直省由該督撫造具事實清
    冊送部其捐銀至千兩以上者請
    旨建坊給與急公好義字樣等語又道光貳拾捌年本部奏准各省
    急公好義原係有力之戶均令自行建坊毋庸給與坊銀等因
    在案今貢生洪騰雲捐助地基建蓋考棚經費銀兩姜胡氏
    捐助田畝核其所捐銀數均在千兩據該撫奏請建坊欽奉
    諭旨允准相應行文福建臺灣巡撫轉飭該地方官遵照辦理可也
    等因到本爵部院准此行司即便轉行遵照辦理等因奉此除移
    臺澎道查照外合就行知為此仰府官吏即便分行各該縣遵
    照辦理毋違此札等因同日並蒙
    全臺善後總局憲札同前因各蒙此除分別諭知外合就行知
    為此札仰該縣即便轉飭知照毋違此札各等因到縣奉此
    合行諭知府此諭仰該職員即便遵照辦理毋違此諭
    光緒拾肆年參月廿三日諭
    --------------------------------
    http://beta.ianthro.tw/c/古文契書/t1367?row=98&m=single

洪騰雲(1819年-1899年),字合樂,一字會樂,號忠慎合益,小名球唱台灣台北艋舺人,祖籍閩南泉州晉江清朝貢生,知名商人,賞四品同知銜。1880年,他捐銀建造考棚,獲得清廷建造急公好義坊予以表揚。急公好義坊現存於台北二二八公園

[编辑] 生平

洪騰雲六歲隨父定居台北艋舺。成年後,洪騰雲,並從事泉州與艋舺間食鹽生意,因而致富。不僅是富商,洪騰雲也以好善樂施著名。其中最重大的捐獻,就是位於台北城東北角的考棚行署。
考棚行署,俗稱考棚。就是舉行科舉考試的場所,在此考棚建好之前,全台灣只有台南府城有此場地。台灣清治時期之後,會定期於台南府考棚舉行科舉考試。不過,位於台灣北部兩千名以上童生考生,卻都要遠赴約三百公里遠的台南赴考,實在相當不方便。於是洪騰雲特於1880年捐地以及銀元來興建考試用的考棚。如此一來,北台灣的考生就不用至路途遙遠的南台灣考試。
1887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上稟朝廷此一義舉,並請聖旨建立旌表類牌坊來表揚洪騰雲,獲得了當時光緒帝敕令批准。於是,特別在石坊街,即現在的台北市衡陽路。),蓋座牌坊來宣揚洪之義舉,是為急公好義坊
1899年,洪騰雲病逝。
日治時臺灣總督府的調查,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洪騰雲有資產20萬銀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番勢-李春生」有資產120萬銀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第四代的林維源,有資產1億1000萬銀圓
之後,洪騰雲之孫洪以南擔任瀛社首任社長,為知名詩人,書畫家。另外,洪騰雲的曾孫洪長庚,則為台灣第一位眼科醫學博士


急公好義坊現位於台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為三門四柱格式的清朝牌坊,亦為中華民國的第三級國家古蹟
該坊主要目的在表揚台北艋舺(今 萬華貢生洪騰雲捐地替淡水縣(當時轄全部北台灣科舉考試童生興建考棚的義舉。本來位置是位於西門町附近的石坊街,1905年台灣總督府拆下重建於現址。

急公好義坊
洪騰雲(1819年1899年),字合樂台灣台北府艋舺人,祖籍閩南泉州清朝貢生,知名商人。騰雲六歲隨父定居艋舺。成年後,洪騰雲考上貢生,並從事泉州與艋舺間米糧生意,因而致富。不僅是富商,洪騰雲也以樂善好施著名。其中最重大的捐獻,就是位於台北城東北角的考棚行署。
考棚行署,俗稱考棚。就是舉行科舉考試的場所,在此考棚建好之前,全台灣只有南部的台南府城有此場地。
台灣清治時期之後,會定期於台南府考棚舉行科舉考試。不過,位於台灣北部兩千名以上童生考生,卻都要遠赴約三百公里遠的台南府赴考,實在相當不方便。於是洪騰雲特於1880年捐地以及銀兩來興建考試用的考棚。如此一來,北台灣的考生就不用至路途遙遠的台南考試。
1887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報朝廷此一義舉,並請旨建立旌表類牌坊來表揚洪騰雲,獲得了當時光緒帝的批准。於是,特別在洪騰雲住宅附近的西門附近街道(後來稱石坊街,即現在的台北市衡陽路。),蓋座牌坊來宣揚洪之義舉。
1899年,洪騰雲病逝。

[编辑] 牌坊

所謂旌表類牌坊20世紀之前,中國特有的表揚性建築,目的在教化人心。該建物多建於熱鬧大街或受表揚者的住宅前,以達到宣揚的效果。
原來的急公好義坊為四柱三開三層的花崗石造牌坊。外柱前後有短欄環護。1905年台灣日治時期開始的第十年,台灣總督府以台北實施市區改正為由,將其牌坊自原來的石坊街拆下,遷移至新公園(即現址,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因為搬遷等因素,如今急公好義不僅最頂層被破壞,剩下兩層,連聖旨匾額及環護用的圍欄也不見。不過,坊前多了兩座從台灣布政使司衙門拆下的石獅雕飾。

[编辑] 備註

  • 該石坊橫向匾額上面寫著建坊的經過:
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奏:臺北府淡水縣四品封典同知貢生洪騰雲,因府城建造考棚行署,捐助田地並經費銀兩,核與請旨建坊之例相符,仰懇天恩,給予「急公好義」字樣,以示觀感。光緒十三年閏四月十六日,奉硃批,著照所請,禮部知道,欽此。光緒十四年立。」
  • 石柱上有楹聯數幅,分別鐫刻在柱子門面上。其中一幅寫著:「慷慨荷宸褒,見義勇為,綽楔留芳年古仰;捨施先試院,有基勿壞,士林遍譽一時新。」另外還有一幅寫著:「培子孫數十世種福之田,積善有餘慶,看雲礽聯甲第;體國家三百年養士之德,博施宏素願,允邀日下沛恩綸。」

----------------------------------------------------------------------------------------------------


 洪致文先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洪騰雲先生後裔)

副局長、主持人、各位來賓,大家好!

我是洪騰雲後人,洪騰雲是隨著父親來台,洪騰雲算是第二代,洪騰雲的媽媽也一同來台,所以他的媽媽不是來台才娶的。
他抵台初期住在淡水,後來遷到艋舺,我 們祖先如從大台北地圖來看,艋舺、城內、大稻埕都住過。以下,我就以這三個地方來說明我們祖先到底住過這三處的哪裡。

剛 剛主持人提到我們祖先來到台灣以後沒有從事農耕,大部分都是做生意的。但我在這還是補充一下,洪騰雲和他的父親都是做生意,洪騰雲的兒子洪輝東也是,但 輝東的兒子洪以南,卻想透過科舉走當官的生涯路線,結果台灣被日本佔領,洪以南到福建取得秀才也沒用,回台後很快的就接受新的文明,並送其子也就是我的祖 父洪長庚前往日本讀書。我的祖父在日本念到醫學博士,是台灣第三個拿到博士學位的。所以我家大約從洪以南開始到我這一代,做生意的人就不多了,在最近這一 百年間,大部分都做醫師、做老師比較多。另外,我們這個家族遷台時間,不會早於在座的其他家族,如果從洪騰雲的父親算起,到現在差不多有200多年,還不 到300年。

現在我要選幾個過去我們家族曾在台北住過的地方為例,來作進一步闡述,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我會作比較詳細的說 明。剛剛有來賓提到「林安泰」古 厝的搬遷問題,個人這幾年也一直在接觸文化保存的議題,但我並不認為我們的文化保存有進步到會這樣子去關懷,甚至避免林安泰事件重演。其實大家都知道我們 的文化局,之前也接觸到很多類似的案子,如塔城街北門的台鐵禮堂保存,我們到今天還是因為捷運的關係在搬遷,並沒有因「林安泰」的事情而學到什麼尊重古 蹟。

為什麼我要強調這些?因為我回去追溯自己家族住過的地方,常發現台北市在這幾年的發展,喪失了很多城市的發展脈絡,所以一個一個去 找以前祖先住過的地方 時,常覺得有些失望。在此,我先說我們家族最早在艋舺的情形。我們家跟龍山寺有著密切的關係,我的曾祖父洪以南在日本時代,是龍山寺重修時參與的重要人士 之一,現在龍山寺裡面還有他的字與畫。

現在龍山寺旁有一條西昌街,沿著西昌街一直走到淡水河邊,這條街是很早就存在的一條古老街道。最 早在龍山寺這邊叫做頂新街,再過去就是土治前街、土治後 街,而土治後街就是洪騰雲來台後做生意發跡的地方。如果你去看西昌街後段,過內江街之後有一條狹窄、彎彎曲曲好似巷子的路,那就是因為尚未拓寛,而保留下 來的清朝街道土治後街。我去訪查時還發現,那邊仍有一些清朝時代的建築在那裡。所以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台北在道路拓寛以後,很多老建築的門面就消失了,清 朝的道路痕跡也都不見了。因為我目前在地理系服務,透過衛星影像的疊圖,及不同時期的市區計劃圖都可發現,西昌街是一直拓寛到後段土治後街那邊,而最後段 就是我們家祖先居住的地方,而我們在艋舺居住的處所也就是這裡。

另外,大家可以翻開文獻會這本書(臺北文獻第167期)後面,有瀛社的 文章介紹洪以南,指出瀛社開始成立時是在艋舺平樂遊旗亭。這家餐館一開始就是在頂新 街,後來才遷走的。那時住在艋舺的人,不論做各種活動或宴客,都差不多在這一帶,以上,這是關於我們家在艋舺時代的狀況。

而剛剛主持人有 提到的考棚之事,考棚的位置是在台北城的東北角,就是後來的舊市議會所在,乃洪騰雲時代買的。而我們家當時在城內也有土地,靠近忠孝西路跟 中山南路一帶土地便是。不過,洪騰雲捐出一部份作為考棚,也因此獲得急公好義的石坊,這時洪騰雲已差不多60歲了。如果看日本佔領台灣後的地圖,洪騰雲宅 正好在考棚隔壁。這塊地後來給洪以南住,新的宅邸叫做「逸園」,他的重要性就是瀛社的第一次到第三次例會都在這裡舉行。今天正好我沒有帶照片來,就請各位 翻閱文獻會這本臺北文獻第167期第252頁,瀛社第一期例會這張照片就是在考棚後面所拍攝,這個位於新北門街的地方就是洪以南的家。

為 什麼剛才講街道的走向很重要?因為洪以南住的時候宅邸的方位,與新北門街是平行的,而新北門街就是日本來台後改成公園路的成果。所以新的宅邸與洪騰雲時 代是不一樣的方位,推測重新經過改建。因為在洪騰雲住的時代,我們家圍牆的方位是跟著考棚走,考棚的方位跟公園路是不一樣,但後來的公園路是完全新的路, 所以從地理上的考證可以知道,洪以南搬來的時候他有重新改建過。當時洪以南住在考棚後面,就是公園路與青島西路這邊,後來日本人徵收土地要開新的路,並蓋 宿舍,結果洪以南可能從總督府知道這件事後也感到很煩,便遷到淡水紅樓。我們家在1913年搬去淡水,離開台北城。在淡水時我們家就住在紅樓內,並把它取 名達觀樓。不過,大概在1928年時,我們又搬回台北市,洪以南兒子也就是我的祖父洪長庚從日本取得醫學博士回台灣開業,所以在大稻埕邊寧夏路開達觀眼 科,因此我們家就差不多在1928年搬回台北市。這次搬回寧夏路這裡,就與陳德星堂很近。

我從小就住在這個以前就留下來的地方,蓬萊國 小的老師常說陳祖厝應該趕快搬走,那是蓬萊國小的土地,我就跟老師辯論說怎麼可以這樣,人家是先來的。老師認 為,為了學校的發展,那塊土地應該歸學校(老松國小也有同樣的情形),但小時候我卻不以為然。沒想到最近蓬萊國小要改建時,它的方向反而跟著陳祖厝的方位 看齊,考慮了古蹟的座向。

我們家雖然住在寧夏路,但從小我就發現家後面有一條巷子,歪歪怪怪的,就是從南京西路的郵局過來到平陽街,對 出去就是陳德星堂的那條。我從小就覺得奇怪, 一直到去年才發現那條巷子就是清朝劉銘傳時代的鐵路。所以你今天看全台北市的整個道路發展,有一些歪歪的路,一定有些玄機。我記得小時候那邊有幾棟房子, 就是跟我在艋舺發現的清朝房子很像。而這條寧夏路與太原路間的小巷,就是劉銘傳時代的鐵路。因為日本人來後,鐵路改走艋舺那邊,這條清代鐵道的路還留著, 所以兩邊才有一些清朝房子。不過市區改正以後,寧夏路變成方正格局的路,後面那條路才變成巷子。所以,意外留下來的,就是陳祖厝的方位。大家可以看,陳祖 厝這個方向往民生西路,又歪歪的接下去一直到台北橋,剛好就是以前清朝時期的火車路。

看陳祖厝提供的折頁地圖,這個紅點就是陳祖厝,紅點下方有一條怪怪的巷子,紅點上方就是蓬萊國小,下方有一條直直的巷子沒有寫路名的,就是清朝劉銘傳時代的鐵路。從這條路穿過蓬萊國小,就可以接到寧夏路,再一直過去就到台北橋。

以上,簡單跟大家介紹洪家過去近200年間,在台北所住過的幾處地方,包含了艋舺、城內與大稻埕。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