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第一章 第三節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這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處世警語
孟子‧告子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在神經學老年疾病的研究方面,最熱門的話題,當然就是老年期導致失能的疾病的研究。一般都會認為病理學所看到的一些變化,可以定義疾病,而疾病一旦存在,一旦發生,無可避免的就會沿著既定的途徑演變,終於導致失能失智,最終死亡。
任何生物體,其實死亡都是必然的。既然如此,為何老化失智不把它當成生命無可避免的宿命?
我曾經提出這樣的質疑,一個個體如果在自我認知上或者身體器官的狀況已經到達某種程度的衰敗而進入即將與死亡接近的階段,其實失智狀態是上帝的仁慈,讓他免於懼怕死亡的陰影,甚至還很快樂的迎接生命最後的行程。
我也質疑設定一個時間點,終止一個個體認知上對社會的價值感,是否會催化生物體的自我毀滅機制。

舉兩個醫學上的例子

三十五歲男性 由七十歲的父親帶來給我看,問題是到底是甚麼病讓他的兒子在當兵回來後的一場車禍後,十幾年來都必須依靠家人照顧,每天吃飽遊蕩無法有能力自理自身衛生以外的事,精神科醫師說沒有精神疾病,問我有沒有神經方面的疾病。我說社會功能退化而已,與頭部外傷的關係是間接的。

另一位女性病患是我看了十幾年的老病人,當年又是腦幹中風,又是腦出血,留下一堆後遺症,臉麻痺,吞不好,說不清楚,右側完全沒感覺,共濟失調加肢體麻痺,十幾年來靠著她先生貼心照顧復健,居然最近有了意想不到的進步。



回到本題

大清帝國在十八世紀末由乾隆皇帝退休交給嘉慶皇帝,中國是大清的一部分,而福建更是這一部分中的邊陲之地。
天高皇帝遠,海邊的泉州府 泉州指的就是今天的晉江市。
晉江的晉字來自魏晉南北朝的晉字,
泉州集錦




 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建晉江縣治,因其據而居得名。地處福建四大河流之一晉江南岸,東與石獅市接壤,東面瀕臨台灣海峽,西與南安市交界,北與泉州鯉城區相 鄰,南與金門島隔海相望。  晉江全境地形比較平緩,主要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平原主要位於東北部靠近泉州灣和西南部圍頭灣一帶。丘陵則大小分佈在各個地方。


道光皇帝原名綿寧,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嘉慶帝卒,綿寧繼位,他從小即十分聰明,據說是乾隆帝最疼愛的孫子。嘉慶十八年(1813年),因癸酉之變的表現封為智親王。因為擔心綿字老百姓不容易避諱,所以改名旻寧,定年號為道光。
即位時正值鴉片氾濫,道光帝為挽救國家財政危機,也主張禁煙,多次下詔禁止鴉片進口,禁止自種自製。
之後鴉片戰爭爆發,由於道光帝戰守無策,時和時戰,清朝戰敗於英國,並與英人簽訂近代首條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及開放五口通商。
道光帝一生儉樸,所穿龍袍甚至是宮內舊料所制,「衣非三澣不易。宮中用款,歲不逾二十萬,內務府掌司各官,皆有『臣朔飢欲死』狀。
頌之者謂其儉德實三代下第一人,雖漢文帝宋仁宗亦不能及。」滿朝文武亦因此投其所好,所穿朝服故意打上補丁,以示清廉。
曹振鏞是道光帝第一重臣,奉行「多磕頭,少說話」哲學[1]。大臣所上奏章也「語多吉祥,凶災不敢入告」。
繼起的穆彰阿,人稱「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為務」。
甚至鴉片戰爭時,前方將帥還不斷謊報戰功,「戰敗後的廣州,並沒有像通常那樣死氣沉沉,而是上上下下都喜氣洋洋地互賀升遷」[2],指揮官「靖逆將軍」奕山竟被欽命「交部優敘」,賞白玉翎管[3]
禮部右侍郎曾國藩批評道光時代:「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以畏葸為慎,以柔靡為恭。」,「京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 
[4]乃至太平天國兵起,地方官仍互相隱諱,不敢上報。
道光朝稍可稱善的政績是用陶澍改革鹽法,革除了壟斷商販的束縛,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在位三十年,終年67歲,葬於慕陵(今河北省易縣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