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洪以南的老師龔顯鶴



 洪以南1871年生 1895年回泉州考取秀才

文獻記載
 洪騰雲聘請福建省 孝廉 (舉人)龔顯鶴 為以南師
有趣的是紀錄上 兩個人是同年生

龔老師 書香門第 

 自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此支系人才辈出。继举人龚元之后,龚维琨、龚丕江、龚丕科、龚丕畴、龚显鹤、龚显鹏、龚显禧等八人先后乡试中举,龚维林、龚显曾祖孙钦点翰林。一门八文魁、三代两翰林。在泉州实为罕见。


明萬曆年間 南塘龔雲致(湖廣道監察禦史)、龔廷賓(戶部主事、員外郎中),清順治年間龔必弟(翰林、南昌推官)、龔九震(兩署順德、廣平知府)、龔龍見(湖南衡州府)、龔錫瑗(湖南寧遠令)之後,南塘龔氏另一支系又再崛起,保持了名門望族的聲譽。
 龔維琨----子丕鋮、丕翹 -----龔顯鶴(龔顯鶴、龔顯禧兩人成為族中的佼佼者)

龔顯鶴,字筠史,號蟄存(18711920),清光緒(1891年)舉人,丁未(1901年)會考複試一等,欽點法部主事,誥授中憲大夫,郡人稱他龔部爺
辛亥革命後,曾任泉州商會長兼教育會長。 1916年任泉州電燈公司董事,動員龔家賢婿、廈門富林菽莊投入70%股份。繼福州、廈門之後,泉州開始有照明用電。

泉州龔氏故居的主人龔維琨,系清道光年間翰林院編修,字承碧,號瑤陔,清咸豐壬子科(西元1852年)鄉試舉人,同年帶眷徙城內舊館驛,家居徙塾。子丕鋮、丕翹皆通經學,有聲于時,兩人也繼承父業。日後子孫昌盛,多以教書為業,舊館驛龔逐成郡城聞名的書香門第。
  舊館驛2426
龔維琨故居在西街舊館驛頭,大門西向,石門框頂的護翼已廢,只留下兩個木拱,讓人回憶以往的歲月。 整座故居坐北朝南,正門裡有一個小天井,兩旁是棒頭。主屋是三開間建築,一進大廳門上過去懸掛三塊文魁木匾額,後毀于文革初期。
維琨之後,子孫均能承其先志,龔顯鶴、龔顯禧兩人成為族中的佼佼者。

  

 龚氏宗祠系属小宗,位于古榕巷后街埕,建于清同治(18621871)年间,占地约两亩,坐南朝北。祠门画有一对门神,门上悬挂世翰林第匾额。

自清顺治至同治间,龚必第(字体升,号天阶)1652年选翰林院庶吉士,授南吕推官,1826年龚显曾入翰林院,散馆后授编修。龚氏三人先后被钦点翰林,其宗祠上悬挂世翰林第,当之无愧。 正祠中高悬春溪公(翰林龚维林)神牌,神龛中奉祀龚氏列宗神主,整个正祠两旁悬挂明清时期的文魁、经魁、进士、恩贡、岁贡、副魁等牌匾,族人每年在此举行春冬二祭,是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十六岁以上男丁方可参加祭典。


龚显禧为菲律宾中西学堂(华文学校)第一任校长。龚樵生(龚翰林之子)是近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
 龚显禧,字绍庭,号颂眉(18761944),清光绪年间举人,乙亥(1899年)承驻菲律宾领事陈纲(同安人)之聘,前往当时美属小吕宋(今马尼拉市)任中西学校教习(校长),是海外第二家华文学校的创始人,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作出重大贡献。
 
旧馆驿龚宅,是著名诗人舒婷的祖宅。虽然她在泉州的时光十分短暂,但怀乡之情在其字句中却绽放得无比芬芳。我的祖宅位于泉州城内的旧馆驿,面对古老的东西塔。七十年代初我在这座迷宫式的三进两落大厝穿梭,经七姑八叔的指点,方寻到我的亲亲二伯婆。跨过尺多高的木门槛,在古井边洗脸,坐硬条凳,喝手制的新茶。家的感觉就在这些刷洗得木纹斑驳的中案桌、影壁、窗棂;微微发黄的字画;龟裂的方砖;天井蓝釉花盆里的官兰;甚至镶在滴水檐的青苔上。
年迈的二伯婆颤巍巍地亲自下厨房给我做家传炒米粉,如此佳肴吃得我胃发沉,不能坐。堂哥同情我,筛热茶助我消食,我苦着脸打着嗝摆手不迭:多一口茶水也没有地方装了。傍晚,趿拖鞋摇葵扇,逶迤两三步去东西塔下纳凉。凉茶摊,扁食担,碧绿的盐水桃儿,浇了红糖浆的热豆花三分钱一碗。好时光哪!
  ……
  读台湾诗人路寒袖一句台语诗:没有家乡哪来故乡?似有所悟。如果说厦门是我家乡,那么泉州正是我的故乡,在漫长的种族迁移中,它是离我最近的一座风雪驿站,几代人从这块热土汲取的能量,吸引我,像指南针一样总朝着它的方向。
  此生,我的籍贯是泉州。
  ———舒婷·




  原名:龚佩瑜


舒婷,中国女诗人,




出生 于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居住于厦门鼓浪屿。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中文名: 舒婷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福建龙海市石码镇
出生日期: 1952
职业: 作家
主要成就: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代表作品: 《舒婷文集》


1980年: 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
1993年: 庄重文文学奖


 pa6 Bao-ann-Gong台北保安宮
右下方 泉郡孝廉 龔顯鶴 評選     台北 保安宮 
----------------------------------------------------------------
以下來自泉州文史資料全文庫
 
 甲午战争,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膝求和,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我国的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爱国之士不愿做顺民,有的奋起抵抗,有的举家内渡。在返回大陆的爱国人士中,有一位就是鼓浪屿著名的菽庄花园(现作为公园)原来主人林菽庄。
    菽庄正名尔嘉,原籍福建漳州。其祖辈于清乾嘉间在台湾任武官,占有土地数千顷,招募漳泉农民前往佃垦,遂成为台湾第一大地主,富甲全岛,称为林本 源家。慕泉州文风,礼聘泉士渡台,在家塾教授子弟,菽庄即林本源家嫡裔。时台湾科举生员名额多而应考的人少,录取的机会较大。林菽庄很早就进学,中了秀 才。为既富且贵,飞黄腾达,乃进而与泉州缙绅之家,缔结婚姻,林菽庄攀上著名翰林龚显曾,成为龚家的乘龙快婿。菽庄一堂侄也娶翰林张端的孙女为妻,于是 “台湾林”这富室,和泉州的大家亲戚往来,关系密切,富与贵互相提携照应,相得益彰。
    林菽庄自得岳父龚翰林的教导吹嘘,遂声誉日隆。他家既巨富,不吝金钱,乐善好施。尤酷嗜诗文,优礼文士,诗酒应酬,慷慨待客。又能守儒风,无富家浪荡子之种种恶习败行,故受到其岳父的器重。
    割台之时,林本源家族各房祧,多耻作日本顺民,纷纷席卷家资细软,内渡大陆。当时田产虽无法变卖,割台后在日人监督下成立“林本源事务所”为管理 机构,聘日人为总管,把每年地租收入分发居台及内迁各房子孙。林菽庄历来动产家底积累极丰,一家整装回大陆时,所带库银(整锭白银)即达四百万两。据前辈 讲述:林氏内渡后,到泉州其岳父龚翰林家,一行浩浩荡荡,哄动社会。大群仆从抬着四十只大皮箱,每只皮箱都套以“穆衮缎”,华丽异常。泉州府、晋江县都派 人护送,最后才是坐着大轿的林氏一家。大轿到时,人们争着看这个翰林快婿——百万富翁。
    不久,废科举,晋升之道就得另辟蹊径了。龚翰林便带林菽庄往京师,遍谒权贵,以厚礼为媒,终于捐得一候补道台。有了补服,行事自然较为方便。其 时,清廷因甲午海战惨败,议重建海军,正苦于国帑匮乏。林氏因甲午割台,不愿作顺民而毅然内渡,激于爱国义愤,慨然解囊,报效海军建设费白银二百万两。清 廷对此极为嘉奖,慈禧太后立即召见,赐以珍玩,并给以侍郎官衔。龚林翁婿以为早晚就可看到一支强大的舰队了,那知道二百万两白银上缴后,建海军之议便声消 响沉,而颐和园却大兴土木,建设海军的经费都被挪去修建颐和园。据说建园花费一千万两,实则过半数为虚报,实际用于建园的四百万两已够。了解这段曲折的人 都说:“一个颐和园,林菽庄建造了半个。”
    林菽庄做官乏术,爱国无门。至此,深悟老实人无法在官场周旋,满腔热血逐渐冷却,遂退隐于鼓浪屿。聘请漳、泉、江、浙一带名士,以诗酒遣怀。辛亥 革命后,又选购港仔后海滨处,筑一园林,号为“菽庄”,日与文士品吟诗文,曾刊行几种金石、诗集之类的图书。由于平时挥金如土,不善理财,所经营之实业, 如办湖南樟脑厂、鼓浪屿电话公司,投资泉州电气公司等,也都归失败。五个儿子虽有两个留学法、日,而无大作为;其他三子则为花花公子。花钱有人,经营无 继,晚年终致破产。连他心爱的菽庄花园也抵押给银行。后来林菽庄本人在港去世。解放后,其后代将花园献作人民公园,成为花园城市厦门的一个游览胜地。他虽 已去世,而游览这一公园的人,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林菽庄其人其事。但对他当年慷慨捐献建设海军的巨资,结果被慈禧太后挪去建颐和园,构成“林菽庄建造半个颐 和园”的遗闻轶事,则知道的人不多了。林菽庄大半生虽卜居厦门,而其早年活动却和泉州的龚显曾关系密切,泉州不少人和台湾林不是亲戚便是朋友,如龚、张、 陈三翰林家的子弟,以及几位诗人墨客,当林家兴旺的时候,都曾是林家的食客。因此,泉州故老不乏了解林家情况的人,其事涉及台湾、厦门、泉州、漳州和北 京,实有加以记叙以作为史料保存之价值。因就早年闻之前辈者,忆述其梗概。
------------------------------------------------------------

改革科舉

在1901年6月3日,張之洞請降旨改革科舉,同年7月26日,張與同兩江總督劉坤一會奏改革文科及罷廢武科;並提倡興辦西學學校,以在十年內三科漸次取締科舉。於是在同年8月29日,清廷下詔自1902年開始,按張之洞於之建議改革文科及罷廢武科。文科頭場試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第二場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第三場試四書義兩篇及五經義一篇,且不准用八股文,亦不可以書法定高下。次年3月13日,袁世凱張之洞再上奏請遞減科舉名額,以免阻礙學校發展,1904年1月13日,朝廷頒布按十年三科內減盡科舉,以回應張之洞及袁世凱的建議。最終,在1905年9月2日,日俄戰爭結果促使直隸總督袁世凱、盛京將軍趙爾巽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周馥兩廣總督岑春煊及湖南巡撫端方六人上奏廢科舉,朝廷從議,廢除了實行千餘年的科舉制度。

興辦學校

科舉制度被廢除,代之而起的是西方的學校制度。在五年的蒙養院(幼兒園)及八年的小學堂教育中,學生必修文學算術地理體操,選讀手工、圖畫;而在五年中學堂教育中,則必修經史、文學、算術、地理、體操、外文物理化學、圖畫,選讀法制理財;三年的高等學堂教育,分目則分作政科和藝科,政科科目有論理、經學算學、地理、外文、物理、法學、理財,藝科科目則有倫理、中外歷史、算學、物理、化學、學、地質礦產、圖畫、體操。最後在大學教育中,學生則可分科主修政治、文學、商務農業格致(物理)、工藝醫術經學

留學生計劃

1903年10月,清政府頒布《獎勵遊學畢業生章程》,規定凡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普通中學5年畢業,得優等文憑者,給予拔貢出身;在日本文部省直轄之各高等院校及程度相當的各項實業學校3年畢業,得優等文憑者,給予舉人出身;在大學專科某科或數科,畢業後有選科或普通畢業文憑者,給予進士出身;在國立大學及程度相當的官立學堂中3年畢業,得學士文憑者,給予翰林出身;5年畢業,得博士文憑者,除給予翰林出身外,這給予翰林升階。最初,在洋務運動期間的留學生計劃大都留學等國家,不過,由於庚子賠款後政府財政緊拙,結果清末改革中的留學生計劃大都留學日本。至1907年,留日學生總數達一萬五千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