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洪氏源流摘要

洪氏家族世居福建 泉州

 
最早是泉城之南 龍湖之北 曰洪厝
未幾 遷龍湖之西 曰英林
周德興奉建永寧衛城
東西竿頭 百子千孫墓,
1721年康熙劃界播遷 族人分遷各地 乃立此族譜


家譜傳世有生年可考者,
始於十六世紀末明萬曆年間。                                                      萬曆29年-崇禎(1628-1644)4年                                                      

十六世紀末福建泉州區域 同安南安附近不明原因 有大遷徙

造成原居此地的洪氏家族遷徙各地

英杭鄉洪氏木齊公開基中厝分支十七世祖遷入杭邊村
 為紀念原居之英林 稱此地為英杭

木齊公之次子良耕公之子為知執公生於1601年卒於1631年          
 妣林氏1606-1662 扶養二子長大                                                       


 次子寅違公1632-1699與妣歐氏育有二子,                                     
 長子 敦汀1669-1734                                                                             

其次子子揚公1709-1790與妣 施氏有三子                                          

(子揚族兄敦平公之子 子素1705 -1781移居台灣 有子三人,  為本分支有紀錄最早入台者)

長子 爾讀公1733-1797 與妣李氏 育有四子                                        

(爾讀公的弟弟 1737年生 卒年不詳 墓在台南笨港外埔 嗣子玉共為 爾讀公支四子出承)

玉贈公為爾讀知次子1759-1796 妣許氏 1764-1784 繼張氏 1764-1813

子一 汝璽1789-1848 (墓在淡水艋舺街後奎母聚山坐甲向庚)           

妣吳氏 1789-1845
子一 球唱1819-1899 即騰雲公



                                                                                                                   萬曆1573-1620
                                                                                         
  
                                                                                                                   順治1644-1662
                                                                                                                   康熙1662-1723
                                                                                                                    雍正1723-1736
                                                                                                                   乾隆1736-1796
                                                                                                                    嘉慶1796-1821


                                                                                                                    道光1821-1851
                                                                                                                    咸豐1851-1862
                                                                                                                     同治1862-1875
                                                                                                                     光緒1875-1909
                                                                                                                     明治1868-1912

1830年前後 夫妻攜子渡台
初居今淡水一帶
後遷艋舺 行商有積蓄後 經營米店 以及貿易為北郊
光緒年間捐地捐資建考棚 獲准立急公好義坊
子 輝東
孫 以南 晉江秀才 (師龔顯鶴)
瀛社社長
曾孫 洪長庚 醫學博士

 Hongs-photo1899crop




唐 开元六年(718年) 泉州刺史冯以智以州治无县,奏请置县,乃析南安县东南地新置晋江县。其时,石狮地属晋江县。
开元年间(713~741年) 航海家林銮为“渡蛮舟之便”,在石湖港西南侧建渡头──林銮渡。

北宋
  熙宁初(1068~1070年) 四县同巡检寨设置于永宁里石湖,专管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陆路地方事务,额管125人。
政和三年(1113年) 檀越薛公素、僧祖慧、宗什募资兴建“六胜塔”、又称“日湖塔”,位于今蚶江镇石湖村东北的金钗山坳,俗称“石湖塔”。

 南宋
绍兴中期(1140~1150年) 僧介殊建关锁塔,俗称“姑嫂塔”于宝盖山顶,历代为航海标志。
乾道七年(1171年) 四月间,近千个毗舍耶(今菲律宾群岛)人,从水澳(今永宁)等处登陆,恣行凶暴,残杀乡民。知州汪大猷遣兵围击,俘敌400余人,余者被击毙。

乾道八年(1172年) 设置水澳寨,驻扎水军60名,官称“永宁寨”。嘉定年间,知州真德秀,整修、增置水军50名。并于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4县同巡检寨兵员为325人。
景炎二年(1277年) 宋幼主避难南行,路过石狮境内海面,被元兵追击,永宁人董义成等十人助总兵刘洙救之。元兵至石湖,焚毁石湖塔。

 元
  至正十四年(1354年) 沙堤人董二聚众500余人,自称“元帅”,起兵反元,朝廷派军镇压,董二仓促不及备,“率其众,挈家下海而去”。



洪武三年(1370年) 夏,倭寇乘数十艘船,从蚶江登陆,在沿海一带烧杀掠夺。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江夏侯周德兴入福建,
“抽三丁之一为沿海戌兵防倭,移置卫所当要害处”,改永宁寨为永宁卫。增设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窝铺六,有南北二门。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奉命督造永宁卫城,城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窝铺三十二,门五,各建楼其上。城外濠广一丈六尺,间砌大石,深浅不同,为东 南海防重镇。

成化年间(1465~1487年) 永宁卫知事陈用之创办卫学,礼聘兴化举人陈愈任教。永宁“文风稍进,学者德之”。

嘉靖八年(1529年) 晋江县令钱废五通庙,创建南塘书院于龟湖象畔旁,是石狮境内最早的官办书院。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大仑人蔡景恩、蔡景秩、蔡周夫往吕宋(今菲律宾)谋生,是已知最早的石狮华侨。四十四年(1565年),蔡景秩回石狮,买地盖屋,托付田产与宗亲,“全家赖之”,是已知
最早输入石狮的侨汇。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四月,倭寇400余人从长坑头登岸,劫掠龟湖。
五月,倭寇复攻永宁,不得入而去。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二月,倭寇侵犯永宁卫城,指挥佥事王国瑞失守。城陷,倭寇大掠数日而去。

三月,倭寇复来攻城。城再陷,军民为其杀伤几尽。为避倭乱,永宁居民纷纷外迁。其中,迁入石狮街的有何姓、高姓、尤姓、朱姓、商姓等。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倭寇一百余人乘船突袭永宁,被戚家军截杀无遗。

隆庆二年(1568年) 永宁卫镇抚王世实随都督俞大猷往广东剿倭, 在龙眼沙海战役中, 身先士卒,壮烈牺牲,谥“忠勇”,立“昭忠祠”于永宁祀之,墓葬于永宁北门外北山。

 
万历三十年(1602年) 徙浯屿水寨于石湖,把总沈有容重建寨城,周五十二丈,基广一丈四寸,高一丈四尺,门一。十二月初八日(1603年1月18日),倭寇盘踞台湾,骚扰东南沿 海,沈有容奉命率船队,冒风雨,直捣倭寇巢穴,将倭寇驱逐出台湾,这是中国军民在台湾取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荷兰殖民者头目韦麻郎入侵澎湖,沈有容奉命驱逐之,澎湖百姓为其树碑颂德。
  三十八年(1610)任广东南头副总兵,倭寇纠集一百余艘船,突入内洋,陈有纲率军击退之。
 
 
永宁卫原辖兵员六千九百三十五名,后遭倭乱,“逃亡事故渐次裁减”。至万历间,仅存二千一百七百七名,建有营房五百六十一间。
 
 

顺治四年(1647年) 四月,郑成功部将林顺于永宁一带招兵,清将韩代闻报,突袭永宁,乡民死难者达二千四百余人。尚有生逃于水关沟者,恰逢暴雨,水涨入沟,淹死者甚众,史称“陷城洗街”。

顺治十七年(1660年) 郑成功率大军收复台湾。蚶江薛祖武、 沙堤董胄飞等许多石狮境内子弟兵随军出征,移居台湾。

顺治十八年(1661年) 春,清政府采纳黄梧的“平海五策”,颁布迁界令,俗称“辛丑播迁”,强迫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片板不得下海,违者处死。永宁卫城被拆毁,沿海一带夷为废墟。

五月,郑成功招沿海一带不愿内迁的民众数十万人,许多石狮人迁居台湾,从事农垦、商贸。
是年起,沿海百姓大量涌入石狮,施滔、蔡福全等相继于石狮馆顶一带兴建店铺,逐渐形成街道,石狮商贸骤兴。


康熙十六年(1677年) 郑经出师闽南,派遣水师驻扎泉州沿海,八镇陈胜分守蚶江、祥芝等处,“以固晋、南、惠沿海”。
二十年(1681年)撤回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靖海将军施琅率泉属各镇官兵攻克台湾,清朝正式统一台湾。是役,东埔邱天胜等石狮境内子弟兵随军出征。


雍正四年(1726年) 苏禄国王巴达尔·乌德·丁一世委任龚廷彩为正使,率官员十余人到中国友好访问,于八月二十二日抵达石湖湾。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秋,雷震,击毁姑嫂塔芦尖。十九都、二十都倡修,至四十三年(1778年)落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秋,暴雨成灾,龟湖塘岸崩毁百余丈。
铺锦乡黄汝寿、侄黄时芳,捐白银八百余两重修。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正式开辟蚶江港与台湾鹿港对渡,设海防通判于蚶江,“挂验巡防,督催台运暨近辖词讼”,欲渡台者由通判给照,禁止偷渡。

嘉庆十年(1805年) 蚶江海防通判郑建造“蚶江海防官署”,十一年(1806年)竣工。郑自撰碑文,树碑于官署内,即著名的“对渡碑”。

嘉庆年间(1796~1820年) 蚶江所属横顶、后堡发生大规模械斗,一夜之间,二乡全废,部分村民避居蚶江。

道光初年(1821~1830年) 英国鸦片走私船经常停泊梅林、大坠海面,贩卖鸦片,西岑、西偏、水头、莲埭、岑兜、永宁、高厝等乡深受其害。

道光十七年(1837年) 蚶江“鹿港郊”商人捐资合铸大铁钟,上铸有四十六家商号名称,成为研究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道光十九年(1839年) 英舰一艘到大坠洋面游弋,被驻扎蚶江、石湖的清军开炮击退。

道光二十年(1840年) 英军入侵厦门,石狮沿海各村举办团练,加紧备战。

 







1 則留言:

  1. 您好~我是木齊公長子良弼公的後裔子孫,我渡台祖移居番挖(芳苑新街),請教下您那是否還有老譜的其它紀錄,能否提供些資料給我參研,謝謝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