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洪騰雲的出生年 1814 或1819

 家譜是我們後來得到的
記載是1819嘉慶24年 己卯 逝世光緒己亥1899年
 1819-1899

 我在這裡要說明的是
1 出生應該是1819年
2 捐貢生才正確
3 會有混淆候補同知銜是因為原來捐地捐錢築台北城得官是給兒子輝東。因兒子早逝1884,因此得來的官銜又回給父親。
4 依歷史其他同年代例子
"道光17年(1838)李春生出生於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廈門,由於廈門又名鷺江,因此李春生常以「鷺江李春生自稱」光緒4年(1878)捐款並督造臺北城,之後更由於督造鐵路(基隆─新竹段)獲清廷「敘五品同知,加賞戴藍翎」及其他頭銜。"
有可能洪氏家族也引同樣 或類似 原因,得到候補同知銜
5 除了協助建城或鐵路之外,又多了捐地捐錢建考棚的事,因此比當時的板橋林家,第一富,第二富李春生,第三富的洪家多得了劉銘傳奏請建的急公好義坊


---------------------------------------------------------------------------------------------
 hong's-photo1.1
照片1899年拍攝 隔年過世。
拍攝時年81(台灣歲計法 出生即一歲)
--------------------------------------------------
後來做的墓園中之縮小型紀念碑是 父親過世時,交代要做的事。
引用下面來源之資料 1814。
家譜與照片記錄一致
--------------------------------------------------------

《臺北市志》人物志,頁82
洪騰雲 1814—1899 字合樂,號忠慎,福建泉州人。嘉慶十八年(1814)生。年十三,隨父來臺,居淡水,道光五年(1825)遷艋舺。及長,習賈為米商, 號曰「合益」,不數年臻小康,復與泉、廈互市,累獲鉅利,遂成大富。捐工助建大甲溪橋,復捐建艋舺義倉、義塚。光緒元年(1875),臺北初設府,新建考 棚,騰雲捐地捐錢。十三年,劉銘傳上其義行,建「急公好義」坊於西門(今衡陽路與重慶南路口),人稱其地為石坊街。其坊今移植於二二八和平公園。(郭啟 傳)
資料出處: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 國家圖書館 民國92年12月 頁341




20140412_221525



















































參考資料
來源:
富六代
楔子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物以類聚, 如果你希望你的家人朋友都是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種什麼因,收什麼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後都會回到你自己的身上。因為你的小孩不會聽你的說教,他學的是他看到的你的一舉一動待人處事。病榻旁邊見真情。相信我多年的觀察。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 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 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 說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國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
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其實出發點也是利己 ,但是把時間軸拉長,甚至希望子子孫孫都能不沾邪惡,平安一生。
真正的原因是:你種下什麼,收穫的就是什麼。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文明的真正定義與目標。相對於野蠻。

行醫多年,看過多少病人,家庭關係, 生死都是一在的重演。老年病人,殘廢腦傷,多少家庭,多少生離死別,多少人世現實。
賺多少不偉大,擁有的如雲煙。
偉大的是富人六代以後,還知感恩,還知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騰雲祖,出生貧苦的地方,貧苦但是心安理得的家庭。傳統的中國悲微的農民倫理道德思維。 有我們今天認為落伍的想法,卻也有今天我們最缺乏的同理心。

簡單一句,只要他受過的苦,他都希望有能力時,竭盡所能的努力讓後人,包含家族後代與社會,不再遭逢一樣的痛苦。

富六代 不是要說有多富,說的是能善盡每個人的社會責任。追求社會文明的正面演化。







洪家是泉州移民洪騰雲一手打造的貿易事業。


 身為一個擁有相當歷史紀錄的家族的一份 子 ,總是有一個內在的衝動,想以這樣的背景,來寫一部歷史小說故事。我不是學文學的,也不是學歷史的,但是多年來對家族歷史資料整理的投入,讓這股衝動似乎 越來越具體。終於在今年清明節掃墓之後,決定以富六代 為書名 先以部落格方式書寫,也一方面聽取大家的意見,尤其其他家族成員的資料與意見。hong's-photo1.1

洪騰雲母親的墓

清明節
在台北近郊今天稱做新北市的大坪林有一座清代的墳墓
上面寫著

杭 英











根據家譜記載 ,洪騰雲的母親,吳氏 卒於道光乙巳年1845 三月二十三日酉時 墓在淡水大坪林埔坐艮向坤(坐東北向西南)




今天去掃墓 在新店附近 洪家算是最早的墓了 磚是清朝的 很結實 很特別的墊燒痕跡
生於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
汝璽公1789-1848
球唱公嘉慶1819-1899


 上網 用英杭找資料是找不到的
先看英林鎮 找不到明確的
後來試著看龍湖 鎮 終於被我找到了
原來英杭是如此的小地方
難怪子孫繁衍世界各地
住都市 以及富饒的地區 在中國千年戰亂中 死傷慘重
維有避居山林之地 才有機會



“英杭” 龙湖镇杭边村
     宋时名为“园边”,此村边古有官园;而“园”与“杭”谐音,故名“杭边”。又因该村洪氏为英林洪氏分支,别称“英杭”。
     明、清属十七、十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英林镇上杭保 ,1956年属栖梧区龙湖镇;1961年属龙湖公社英湖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英湖村委会;1985年由英湖村析出自成龙湖镇杭边村委会。
     杭边村委会地处龙湖镇南端,北绕龙湖,南邻虺湖,两湖相映,堪称锦绣河畔;东连仑上村,西揽曾厝村,南至英林镇区,北与龙玉村接壤,距市区20多公里。公路连接龙湖至英林公路。
     杭边村面积1.5平方公里。辖坑边、银埕下、湖仔内3个自然村。村委会设杭边。549户,3690人,耕地1234亩。农作物有甘薯、水稻、花生、大豆等。村有制衣厂。有小学。
 【地址】 晋江市龙湖镇杭边村。
【电话】 0595-85289143
【邮编】 362241




card Hong10


story of old cannon, Sino-Franco War1884(General Courbet)

















一開始是雜亂的片段
作者雖面對自己的長輩 但是為了文章的客觀性 就顧不了尊稱了 這是必須先說明的

以下是大概想到的標題
封面

圖片

部章節


第一部 洪騰雲
當年洪氏夫婦帶著他們的惟一的ㄧ個兒子從大清國的泉州
背景
中國福建
台灣北部淡水
剛來時洪氏父子是窮到兩個人總共只有三件褲子來形容
住的據說是河邊沒有人敢住的破房子
就這樣子在碼頭打零工攢了一點錢
泉州人天生就是生意人
泉州介紹歷史
描述洪騰雲
小販日常用品行商針線輕巧高價
碼頭批貨
足跡遍及北台灣遠達台中宜蘭
這段經歷與往後有關
經由這樣的過程慢慢有資金開個小店父母顧店 騰雲就負責行商
父親過世
米商泉郊的介紹
經營台灣與大陸的貿易致富
 洪合益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人溺己溺 急公好義

中國傳統美德 還是台灣移民社會 美德

台灣 漢人與平埔族交溶之後的社會風氣

介紹平埔文化

介紹漢人閩粵文化以及台灣十九世紀

洪騰雲的婚姻與子女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嫁女兒

行善

米郊的興衰史

捐考棚 建坊

 官服   排第三 有的還捐兩戶 淡新檔案




第二部 洪以南

 母獅-杜陵

捐官

龔顯鶴

洪輝東

洪以南這一代

乙未之變

從清國人到閩籍日本國民

漢文化在台灣

和漢交流

瀛社

洪以南

達觀樓




第三部 洪長庚 這一輩
 達觀眼科醫院- 第一版 後來 改成三樓 而旁邊加蓋病房 1930前後

二十世紀前半的台灣

洪長庚這一代

洪長庚我的祖父

達觀眼科醫院

大稻埕 圓環頭眼科 顏家 李家 石齒科

寧夏路

洪以南的婚姻與子女

女兒女婿 稱洪以南外祖父的

第四部 我的父親這一輩

富六代們還富嗎

第五部 人物地標介紹 與總結

平地起高樓

木村匡

岡本要八郎

大阪大學眼科

書香傳家

洪家地標考棚洪騰雲宅 急公好義坊 新公園林美國海軍研究所

洪家老照片

藝術

收藏古琴

台灣大家族

一個時代 一個故事

第六部 感謝參與

 昭和二年五月十四日 洪以南過世 1927 至今2012 滿85年

上九代

鼻祖(始祖):九世祖--------洪子揚

远祖:八世祖------------洪爾讀

太祖:七世祖-------------洪玉贈

烈祖:六世祖------------洪汝璽

天祖:五世祖---------------洪騰雲

高祖:四世祖----------------洪輝東

曾祖:三世祖-------------------洪以南

祖父(爷爷)简称,二世祖-------洪長庚

父亲(爸爸)简称,一世祖----------洪祖恩

自己

  • 《臺北市志》人物志,頁82。
  • 《臺北人物誌》(臺北市新聞處,2000)第一冊。 
  • 100117 (8)100117 (3)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洪騰雲的生平 -- 一堆玻璃珠裡的珍珠

洪騰雲從小我聽大人稱呼他是"ㄊ安 ˋㄐㄧㄣˊ"祖,賺錢祖的意思。
許多人對他有一些描述都是抄來抄去的。
許多內心與真相很難推測。
我這些日子做了一些資料探索。
由這裡面發現他的值得紀念發揚的並不是金錢與捐獻多少。
相對於歷史對早期移居台北萬華一代漢人的敘述,許多老實說,就今日觀點而言是負面的。他是一堆玻璃裡的鑽石,我敢這樣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能這樣已經了不起了。
他呢,更進一步,
有了錢,
希望"己所遭逢之苦難,希望後人不要再遭逢"
這是何等的胸懷。
1 福建泉州英杭,美麗的名字,直到近年才知道是多麼貧瘠的地方。要從湖裡挑水上去灌溉的地方。大旱時是會餓死人的。農民卻有家廟族譜。他識字也會寫信。這是我的了解。為何父母會帶他來台灣?
因為窮到一對夫婦總共只有三件衣服。就是這樣聽長輩說。
2 到台灣時,淡水廳很大,因此文獻紀錄要區分現在的淡水或以前的大區域。當時洪氏族人應該已經有人居住滬尾今淡水。
聽說暫時住間沒人敢住的蔽屋。原因似乎是之前住的都不好所以沒人住。大概命夠硬,有了落腳處 ,也拚命全家幹活來存點錢。
3 我知道開過米店(因為我手上還有店的牛角印章。合益美記 
美台語就是米。
4 然而我從一些資料紀錄 洪合益是北郊 似乎以貿易而言,米不是主力。
從他過世時分配財產的紀錄看來,田地分布各處 南到大溪都有。
5 我知道他年輕時 父親開米店,他則是挑著擔子到處賣港口進來的日用品針線布料等等。這說明後來貿易屬北郊系統的原因。後來洪家與萬華吳家來往密切也因為同是北郊。
6他有過一次非常驚險的遭遇。在往宜蘭的路上,飢渴之下,撿了一顆番薯充飢,被指為小偷 幸好有位陳姓當地頭人出來為他說情 放他走。他之後對兒孫說一輩子要感恩善待這陳姓 家族。
7他有親生女兒,嫁到萬華黃家 (黃鐵一系) 後來還有往來。據說嫁妝是一列牛車的銀子。
8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收養的大兒子 就是洪輝東 本姓李,推測是北部平埔族,45歲過世 ,洪以南57歲因糖尿病過世。推測平埔族基因有代謝症候群。另一證據是洪家老照片中 大廳桌上置一個大花瓶。
9家譜紀錄到他過世都有小孩應該是最後照顧他老年的小室生的,都認養了。
10 有錢之後 不是貪得無厭,而是感恩回饋,這樣的人生觀 ,看破俗人愚昧爭奪。
或許身為洪家後人都要學習捨得。

急慢先後真性情
公私內外知人品
好事名揚似龍騰
義行開化如祥雲

急公好義 洪騰雲





 洪騰雲 
家譜紀錄:

"球唱
汝璽公之長子 字合樂 官章 騰雲  貢元誥封大夫
生於嘉慶己卯年(1819)二月初四日亥時
卒於光緒己亥年八月初七日吉時
與妣合葬在台灣景尾內湖 大正元年移在安坑庄
大正五年再移觀音山頂
妣林氏 繼王氏 又邱氏
子六
 溯福
球唱之長子 
字景星官章輝東同知職銜
生於道光己亥(1839)年七月二十日吉時
卒 于光緒甲申(1884)年閏五月十五申時
 妣  辛氏
子五
 長  源欽(文明)
子一 我爵
 次源釧 出承朔順
三 源集(以南)  
四源淮 水
五 源炳山   子一 我材
"
以南子  長庚 我鈞


洪騰雲 是 捐貢生
子輝東早逝(年45 ,1839-1884) 當時洪騰雲已65歲, 以南14歲。
台北城計畫興建與募款以洪輝東之名義 取得後補同知(好像是浙江)
台北城完工1884 考棚完工也在前後。

1883-1885 中法戰爭

1887年台灣建省 劉銘傳任巡撫(淮軍) ,與兵備道湘軍系的劉璈不合。
政治鬥爭 替劉銘傳留下負面說法。
建鐵道再當時是招民眾反彈的事
 劉銘傳應該是得到一向關心交通便利的洪騰雲支持,只是為了避免其他捐款者的聲音,
以火車快跑如騰雲 御風  暗地感謝一下洪騰雲的 支持
也不想得罪板橋林家( 賺了大錢到北京活動 有事就溜的林家 )



台北建城與劉銘傳無關
但是急公好義坊應該是劉銘傳幫忙促成的。
當時台北城內這塊地其實是地勢低易淹水的
因為建城才開發
我問過長輩
笑說當年騎馬跑一圈圍起來就可以買下來。地當時不值錢 建考棚花的錢反而多。

------------------------------------
----------------------
 光緒14年3月10日(1888)
內容主題: 行政--撫墾
內容摘要: 新竹縣知縣方祖蔭為前經奏請已故四品封典例貢生洪騰雲等捐資在千兩以上懇恩給予急公好義字樣飭令自行建坊一事業已允准諭仰候選縣丞姜紹基遵辦
來源: 淡新檔案
全集/系列名稱: 17330
1880年捐建考棚 當時洪家是以洪輝東為捐之主體之一 輝東1884年過世 當時已經有後補同知身分 直到1887-1888
(說明:資料
  • 雍正三年(1725年),定
    • 四品至七品官原將本身妻室封典貤封祖父、母者,八、九品官原貤封父、母者,皆許貤封。
    • 三品以上貤封曾祖父、母者,請旨定奪。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上諭:「子孫官品不及祖、父之崇,則父為大夫子為士,記有明文。舊例依祖、父原階封贈,殊未允協,其議改之。」吏部議定
    • 文、武官子孫職大,祖、父職小,依子孫官階封贈。
    • 祖、父職大,子孫職小,不得依祖、父原品封贈。[1]
    • 父官高於子者,生母從子官封贈,嫡母、繼母不得依父官請封,原依子官受封者聽。武職子任文職者亦如之。) 
    •  
    • ------------------------------------------------------------
    •  20140511_193244

    • 1洪騰雲分產書 (1)
    • 最近注意到兩份資料,讓我的想法有些修正。
    • 第一是台北城的土地問題。根據淡新檔案,原始是以洪輝東名義捐地。因劉銘傳寫公文時,洪輝東高祖已經過世了,因此以父洪騰雲為名。
    • 從分產書看得出後來洪家產業發達與長房掌理有關。當年番地漢人不得登記。洪輝東是養子,很可能有地緣關係,那就是凱達格蘭族,因此才能開墾原本是番地荒地據說低且積水的地。
    • 捐土地建考棚時,整個城牆範圍都是洪家的地。後來一部分與中國商人合作開發街道店鋪,是靠近西門町部分。靠北捐給考棚與官署。中間蓋了天后宮,文武廟等,土地也應該是捐地。自己留下兩塊地,其中近新公園那塊是給親生女兒的嫁妝。以及一些分回的房子,都在分產書裡。洪騰雲宅最後分給我的曾祖,然後被徵收。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我的祖母 洪盧乖

我的祖母 洪盧乖
出身北新庄盧氏家族
下面這張訃文是曾祖父過世時印的
排在前面
盧秋桂
盧阿山
盧火賽

就是以南祖大兒子長庚祖父的夫人我的祖母娘家的代表。
Hong-I-Nan  last

 card Hong10
我的祖母
my-grandparents
marriage-ceremony-late-1930s, Taipei


網路資料:
3.三房 盧昶 北魏吏部尚書,徐州刺史,散騎常侍,雍州刺史,鎮西將軍 子孫中有唐代宰相盧懷慎,盧杞 唐明皇寵幸,考核天下第一,卻因為種種因素無法 擔任宰相的金甌相盧從愿 曾任唐代翰林大學士,最後遷到新羅的盧穗(原名盧惠, 韓國盧氏始祖) 侍御史中丞盧鄒(後來入閩) 明鄭兵部尚書盧若騰 清末民初時中文拼音 以及中文現代化的先驅盧贛章 韓國前總統盧泰愚 韓國現任總統盧武鉉 福建泉州盧氏祖譜的專家盧承志 福建省省長盧展工 台灣前立法委員 盧修一 台北縣前縣議長盧阿山 三芝鄉長,台灣省議員盧根德 音樂家盧佳慧,盧佳君等。



盧泰神機娶了兩個老婆,第一個元配還沒娶進門就死了,只有14 第二個老婆才是祖媽,祖媽江氏是一個熟番 
,(我想應該是平埔族與西方人的混血,我的祖母確定有相當強的白種人特徵 她的弟弟 灰藍色眼睛黃頭髮 皮膚白皙有雀斑 這是我親眼看過的,盧修一也有類似特徵 )
 死後沒有葬在祖廟,而是葬在番廟裡  
 後來盧泰神機和江氏生了五個兒子,長子盧仲蘭和三子盧仲吉留在村內 五子盧仲長傳言遷到基隆(不是很確定),次子盧仲恍和四子盧仲賓都回大陸住
 
盧仲蘭是五個裡頭最聰明,最精明的 相傳他的妻子在某天突然看到天敞了開來,然後有條龍非過,當盧仲蘭趕來時 只見到龍尾了,不久候盧仲蘭生了
盧金狡和盧金龍兩兄弟
  盧仲蘭一直種田,買賣土地,大賺了一筆,變成北新莊的大地主 聽說最發達時,三芝鄉三個村的地,有大半都盧仲蘭的,而且在日據時代 北新莊盧氏都算是地方望族,路燈還從淡水牽到好幾公里遠的北新莊裡
盧仲蘭的後裔,盧修一的叔公,盧根德還因為受到日本政府信賴 擔任三芝庄庄長(三芝鄉鄉長),
-----------------------------------------------------------------------------------------------------------------------------

註:北台灣的平埔族 或漢人與白人歐洲人混血的情形其實相當常見。福建泉州宋代即為國際港口 廣東也早與歐洲人接觸,因此北台灣在1895年日本統治前,已有相當混血情形。基隆 淡水是北台灣先後與歐人接觸的地點。

------------------------------------

十六世紀新航路發現
西歐 航海強權國家由海路到東方尋求貿易利益
荷蘭與西班牙兩個國家分別登陸了台灣,並劃定範圍實施統治。
荷蘭人控制南部
而西班牙人佔有北部。
為了鞏固統治權力,他們都選擇在港口要衝處,建造防衛性極高的要塞作為據點。
西班牙人1624於北部雞籠 外的社寮島(今和平島)上建造了「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並於1628年在滬尾建造了「聖多明哥城」 ,今紅毛城附近[1]

西人將淡水作為統治淡水河的中樞,
1632年西人進駐台北盆地,降服沿河諸「番社」,
闢淡水至基隆之陸路(約今陽金公路),
或航由基隆河通往基隆,並也擴及勢力至新竹一帶。
天主教神父也隨行到此宣教,建教堂教化番民

「聖多明哥城」台灣長官赫爾南勒茲於1637年以石材重建。可是工事完成後沒多久,菲律賓總督科奎拉Sebastián Hurtado de Corcuera)就決定從淡水撤軍,下令摧毀「聖多明哥城」(李毓中,2006,102-103)。

荷蘭人攻佔北台灣後,於1644年春天從台南運來建材和匠人,在聖多明哥城的原址附近重新築城,命名為「安東尼堡」。

由於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紅夷」,此城因而被民間稱為「紅毛城。
----------------------------
1624-1662之間 38年 西班牙人 荷蘭人 以及途經的歐洲船隻 都可能給這些地方的漢人 平埔族人基因庫帶進歐洲白人遺傳特徵。更不用說泉州附近地區原有的蒙古 阿拉伯 中亞等基因。

註: 身為醫師 由於我自身的血統關係,我相當注意病患的疾病與人種特徵。台灣北部 確有相當數目白種人常見的遺傳疾病。我父親是眼科醫師,曾經告訴我他看到的視神經炎 疑似多發性硬化症的病人 女性 都長得很漂亮 有西方人的大眼與輪廓。大家可以參考。

 ---------------------------------------

1662年鄭成功驅逐了南部之荷蘭人,淡水之荷蘭人見大勢已去遂而撤走。後來,鄭氏因防清軍乘虛攻其北疆,曾命左武衛何祐駐防淡水,重修紅毛城。
鄭氏在1683年降清以後,紅毛城則任其圮廢。
清初葉,由於北台私墾者眾多,帶來了撫番、治安和海防的需要,
 1851年五口通商之後, 開啟了台灣近代史的序幕 
咸豐年間兩次英法聯軍之役,和各國陸續訂立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通商條約,台灣的雞籠淡水安平打狗四個港口,乃被迫闢為通商口岸。
十七世紀的航海強權國荷蘭及西班牙,已被新興的英國和法國所取代了。
英國尤其注意台灣的經濟利益,於是在開放的各口岸設立洋行及領事館 。  打狗的領事館建於1865年, 安平領事館建於1875年,座落於今三級古蹟德記洋行以南。淡水方面,由於當時北部的茶葉及樟腦輸出正盛,港口貿易額直線上升。英國乃於1867年與 清廷訂立「紅毛城永久租約」,第二年並將領事館辦事處設在紅毛城內。當時居住在紅毛城內的英國人約有十人。除了代理領事William Gregory外,尚有海關助理官員數人及洋行商人 。
--------------------

當時歐洲一般人民會去做船員的日子也不好過 相信跳船的 想留下台灣居住的不在少數 平埔或泰雅原住民都有這些紀錄,散見於歐洲美國當時之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