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高祖洪輝東

 高祖因早逝1884,因此家中相關資料甚少。曾祖以南深受騰雲祖信任。
1 .我小的時候,家中長輩很少提到高祖輝東的事。只知道本姓李,非常常見的平埔姓氏。
2 .我唯一小時候知道的事,是有一次去淡水公墓掃墓時,有提到撿骨後置於一立方體的建築體內,有他的遺骨。
3 . 原因在於曾祖以南是老三,因此或許其他支派認為有權遷移天祖騰雲以及高祖輝東墓與有利之風水地的可能。事實上,曾祖大正五年日記就有這類事件的記載。
4. 輝東祖長子源欽 (洪龍光?)1861-1886儒業,號恩謙 文明,
    有子一,名醫 洪我爵。
5.次子源釧,即洪文光,曾經擔任台灣民主國議員-1903逝,出承天祖騰雲的第三個兒子。
6.曾祖以南在1903年之後,負責管理騰雲祖遺產共有之部分之分配。分到洪騰雲宅,前美國海軍醫學研究所公保大樓一帶,日本政府有償徵收。


 1洪騰雲分產書 (16)
 台灣列紳傳台北選 (2)台灣列紳傳台北選 (6)
 洪氏家族文件照片 (6)
 ci14
hong i-nan family 2 early 1900s

 台北城內新北門街原洪騰雲宅後來分產,由洪以南繼承。
家中幾箱百年舊衣物,就是當年因日本政府徵收土地,裝箱搬到淡水達觀樓,然後又搬到達觀眼科醫院保存至今。
 hongantique 016
 hong's-photo1.1



20140511_193244
 1洪騰雲分產書 (1)
 大正時期-達觀洪家淡水  大紅瓶---平埔文化之謎

------------------------------------------------------------------
最近又多閱讀一些資料,了解當年富商都會收養義子,一方面有些具風險的事有人處理,與番人交涉,養子若本就是平埔族小孩養大,當然收購平埔族土地就不違法。這推測是台北城土地由高祖輝東具名捐贈,因出公文時已過世,才由騰雲承接。
 這塊地,除了城牆佔地 官衙 考棚之外,我相信城內廟宇用地或捐或售不可考。西南一塊則是與商人合建市街再分回。
(洪祥雲就是洪騰雲的誤筆)。
天后宮前新公園館前街土地是給女兒,黃鐵家族捐給日本政府,部分新公園土地即是。
根據分產協議,一些府前街房子也有分給各房。至於其他原屬洪輝東洪騰雲的土地,後來如何交給日本政府就沒紀錄了。
------------------------------------------------------------------------------------



摘錄自"清代艋舺郊商的風光歲月"
 嘉慶道光年間,大郊商相繼崛起;艋舺人流傳的打油詩:艋舺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悄哥(王則振),指的便是當時最有財勢的三大郊商。

第一好張德寶的張秉鵬,諱維明。生於乾隆三十二年,卒於道光十四年,享年六十八歲。
義舉很多,例如建義倉、學院等義舉,樂善好施,急 公好義的品德,授敘八品銜,七品職,是艋舺一代聞人。是泉郊是也當時艋舺的首富,所捐獻的龍山寺的柱石,依然存在

 艋舺屢次械鬥中,張秉鵬出錢出力, 為實際上的領袖;當時淡水河碼頭的黃、林、吳三大派的工人,對張德寶號起卸的貨物,從不收分文,以此回報他對艋 舺的貢獻 .

第二好的黃阿祿嫂是位寡婦——黃昭祿的妻子,黃昭祿早逝,阿祿嫂便獨自撐起料館,經營得更有聲有色;她是在一百多年前,蠻荒的淡水河邊建立一片黃家江山的能幹女強人。
她每次上山伐木,都親自前往指揮運作,並且善於控制碼頭,氣概非凡,因此生意較黃昭祿生前更興隆,創立了龐大的黃家財富,並興建了一棟黃氏大宅院,在當時艋舺地區是排行第二的大富豪 。

第 三好的馬悄哥, 樂善好施,有艋舺第一賢的美譽,本名叫王則振,在艋舺擁有王益興船頭行。同治十二年聯合郊商王純卿、李勝發、吳源 昌及林吉泰等四大商號創立助葬機構——同仁堂,幫助窮人安葬及蓋萬善同收容頂下郊拼時喪命,無人承受的靈骨,另外也協助義倉的業務出錢出力,是一位熱心公 益慈善事業的領導人,對地方的貢獻功不可沒,因此也曾受到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的鼓勵和獎賞。之後成為淡北地區慈善事業機構的同仁堂,在日據時期改為同仁局, 設在柳州街,其業務範圍擴及開辦技藝訓練所,資助艋舺貧困子弟謀職,最值得稱讚的是該局瞞著日本人,偷偷教授漢文,傳承後輩子弟。

 光復 同仁堂改為同仁院,以發展社會救濟及福利為宗旨,民國六十三年重組董事會向行政院衛生署備案,轉為更大範圍的醫療救濟,他們贈與偏遠地區衛生單 位各種醫療器材,資助市立療養院,萬華及龍山衛生所醫療救助會,成立復旦之家並組康復之友協會。民國七十八年時,收回中華路二段原被空軍佔用之地,興建萬 華醫院,並於民國八十五年九月三十日開業 。
王則振的家族是清朝嘉慶年間,從福建泉 州府晉江縣南門外水頭鄉,遷移來台北艋舺的龍塘王氏一族,因他們對艋舺開發,或族群的組織發展救濟,貢獻良多,所以他的歷代後裔和艋舺的開發史息息相關, 其家族之懿行功名,樂善好施及急公好義的德行,不但頗受讚頌和愛戴,且曾受光緒皇帝肯定而欽受誥封賞戴花翎二品官銜之榮譽,並可世襲子孫三代。
 興建一所大宅院 座落在頂新街——現在西昌街恆安醫院。
 同治年間,第二代長房家霖(則澍)不幸英年 早世,其遺孀黃氏二十八歲守寡,含辛茹苦扶養王純卿有成,再獲貞節牌坊,目前存放在二二八公園內,蒼天不負有心人,王純卿成長後,眾望所歸,得到艋舺鄉親 擁戴成為領導人之一,其長孫王祖派在獲得醫學士學位後,便正式懸壺濟世,在頂新街(西昌街)恆安醫院開業,以仁術妙手回春,尤其對於治療痲疹有華陀再世之 功力,是艋舺地區民眾家喻戶曉的名醫,王氏家族迄今已是有三代的醫師之家。

其後裔王傳淵,繼承祖先百年事業,在船頭行舊址興建一棟新式建築——恆安醫院

艋舺傳奇人物的後起之秀——李勝發,名氣相當響亮,現在龍山寺三川殿正門左側的龍柱、門窗多是李勝發及他的子孫獻捐,他是郊商晚期的佼佼者,全盛時有財甲新艋,勢壓淡防的氣勢。

李 勝發的創始人是李志清,少年時原是沿街叫賣的小販 ,李志清十二歲開始做生意,提一個竹籃裝著日用品、百貨到處叫賣,開始經營 行商,熬了幾年就跟人租下一間店面,把貨品擺在橫出來的窗板出賣,很快就買下整間店,掛起李勝發的店號,奇蹟似地發展起來,然後才買船擴大加入泉郊,當時 其財富居新莊、艋舺之首,勢力可壓制淡防廳。
----------------------------------------------------------------------------------------------------------
艋舺是地靈人傑,人文薈萃的地方,許多熱心公益者不勝枚舉,之中獲得光緒皇帝欽賜——急公好 義榮譽的是艋舺出身的洪騰雲,他原是福建晉江人,道光四年隨父親來台,時年僅十三,長大後開始學做生意,將台北一帶生產的米穀,以帆船運到泉州、廈門去 賣,不出幾年便成了巨富;他為人俠義,樂善好施。

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台灣巡撫岑毓英,倡議興建大甲橋,他首先嚮應捐工七十名支援,又 捐建義倉、設置義塚,濟貧賑災,名聞鄉里;由於他看到當時台北艋舺地區居民的子弟,想要讀書求取功名,是頗困難的事,因為要考最起碼的縣試,也要跋山涉水 走上好幾天的路程,趕到彰化(淡水廳所在地)去應考,若是府考、院考更要遠赴台南,路途的艱辛可想而知,因當時交通都靠步行,到外地對年青人來說,是相當 艱難危險的一件事,引起他感同身受,而誓言要幫助台北求上進的子弟,解決這種困難。

光緒元年台北准設府治,正好設在艋舺(在武昌街一段城 隍廟),從此台北學子便有就近應考的方便,可是試場仍然缺乏,因此在光緒六年,由艋舺貢生洪騰雲,捐出府後街一筆土地,並自費興建可容納兩千考生的考棚 (即考試的場所),從此無論縣試,府試都在這裡舉行,為地方興學的熱心,使人萬分的欽佩。大善人洪騰雲捐建的考棚,早己不復存在,清代府後街的位置據日本 總督府繪製的地圖顯示,洪宅似乎應在今日青島西路南側,公保門診附近,而考棚則推定在公園路,即昔日市議會一帶,基於這項考證,市府便在舊市議會的前面豎 立——台北府考棚舊址——的石碑以作紀念。
於光緒十三年元月,巡撫劉銘傳以洪騰雲熱心公益、樂善好施,報請朝廷予以獎勵,同年四月便奉硃批急公好義四字,並准建坊獎勵,次年建坊於石坊街(今衡陽路),坊高四公尺半,石柱直徑四十公分,柱之間隔五公尺,當時一些社會名流均聯名推崇。

洪 騰雲有五個兒子,長子洪輝東曾任官同知,他的孫子洪以南辦南瀛詩社並擔任社長,曾孫是台灣第一位眼科博士——洪長庚,並曾於民國四十七年擔任台北醫師公會 理事長,達觀醫院(紀念其曾祖父洪以南,以其書房名命名之)也由他的兒子,台大醫學院畢業的洪祖恩繼承;這真是好人有好報的見證。但到了日本人來台後,便 把這光榮的牌坊遷到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