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從泉郡秀才洪以南看一段泉州考棚歷史







2010-06-04 11:00:18                          來源: 泉州網-泉州晚報





甲午戰爭接下來是乙未之變,曾祖洪以南赴泉州,次年考中秀才。
最近在爭取台北府考棚舊址 回復文教使用,特別引下面這篇文章。
 我想當年天祖洪騰雲,泉州人,一定是在事業有成之後,搬到泉州城裡住,看到泉州貢院考棚,才會主動捐地捐銀建考棚。


王十朋首建貢院
史料記載,泉州原無貢院,以前試士于泮宮。

南宋乾道五年(1169,泉州郡守王十朋把泉州肅清門內的部使者館(相當於今天的接待處)改為貢院,命節度推官陳孔光建屋126間,從此,泉州便有了科舉考試專用場所。
據說當年王十朋剛到泉州上任,便設宴宴請本地下屬官員,發動大家在泉州城西建一座貢院。
席間,王十朋替百姓向各地方父母官提出要求,又帶頭 俸錢,創貢院

在他的帶動下,泉州貢院建造得規模宏大,氣派非凡。
王十朋又親手栽種桂樹,在貢院內設萬桂堂。
狀元出身的太守王十朋辦這項實事,寓意十年 樹木百年樹人,希望泉州學子會蟾宮折桂。

他還據此作《臨行至貢院觀桂》詩:
竊祿清源愧不才,
貢闈臨去尚徘徊。
青青萬木移薪桂,
盡是梅仙手為栽。

當時,貢院內還有一口狀元井。對於這口井,民間說法有二:一是因為王十朋是狀元,井因王十朋而得名狀元井;二是王十朋希望貢院裡的青年才俊,能夠多出狀元,是以貢院的井又稱狀元井。


清朝道光《晉江縣誌·13》記載:貢院,在府治西,肅清門內。

古泉州府治在威遠樓以北今中山公園處,威遠樓即州治之譙樓。而肅清門是泉州 古子城的西城門,亦稱西鼓樓,遺址位於今西街裴巷口的街道上。

如果按照這樣推斷,當時的泉州貢院即位於今泉州影劇院一帶。
2006年,泉州影劇院門口埕施工時,挖出了一口水井。經有關文史專家現場初步判斷,這是一口內壁石砌工整的八角形井,疑為當時貢院的狀元井
王十朋為泉州文教貢獻巨大,受百姓愛戴。《朱子語類》卷三十二記載,王十朋泉州任滿,去之日,父老兒童攀轅者不計其數,公亦為之垂涕,至今泉人猶懷之如父母


考棚舊地復興新學
據《泉州府志》等史書記載,自唐至清光緒年間的1000多年的時間裡,泉州人中進士的共有2543人,其中有不少在文學藝術、史地經濟、科技發 明、軍事、學術等方面卓有建樹,湧現出如曾公亮、蘇頌、李贄、蔡清、俞大猷、鄭成功等一大批在海內外產生重要影響的傑出人物。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極口讚譽泉 郡人文鼎盛,曾稱頌說:
此地古稱佛國,
滿街都是聖人。
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朱熹任同安縣主簿兼領學事,此後經常到泉州各地講學,創建書院,一時文風大盛,朱子過化成為泉州文教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環。


戊戌維新運動後,廢科舉,立府學的呼聲遍及全國。清政府推行新教育制度,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頒佈《興學詔書》。
清光緒二十八 年冬(1902年),省府指示福州、泉州、漳州等八府所在地著手籌辦府中學。泉州知府金學獻奉省令正式籌辦泉州府官立中學堂

1903年春,以泉州知府的名義招生,府所屬的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童生和秀才五百多名報考,知府金學獻親自主試,錄取新生八十名。 秋季入學,仍由知府主持開學儀式。
這就是泉州五中百年校史的第一頁了。
1912年春,泉州府官立中學堂易名泉州中學校,遷校打錫巷考棚。曾經是科 舉時代選拔人才的舊學考場,從此興起了新學教育。

 潘祖蔭-伯寅-自製閒章

 -國士之風 the style of a nation level gentleman -桂山作-艾葉綠 dark green semitransparent shousan stone is rare and once in Ming and early Ching   regarded as the best of Shousan stone spp.
 鄧尉山人

台北市 1918 由總督府未完工建物 往北北西方向照
相關連結
泉州歷代文武狀元
徐晦,唐貞觀元年中文狀元。徐晦是莆田人,當時莆田屬泉州。
陳逖,字田遠,號易齋,晉江陳洋人,五代後樑貞明四年(西元918年)中文狀元。著有《田遠詩話》5卷。
黃仁穎,字福佑,五代晉江潘湖人,明宗天成二年(927年)中文狀元,著有5卷《黃狀元文集》。
王曾,字孝先,是開閩王的後代,宋真宗咸平五年,三元及第,成為北宋第27個文狀元。
楊友,字叔端,晉江楊厝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中武狀元。
梁克家,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中文狀元。
林宗臣,字景環,泉州晉江前林人,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中武狀元。
曾從龍,南宋慶元五年(1199年)中文狀元。
莊安世,字可平,號念德,泉州浦西人,明朝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中武狀元。
莊際昌,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文狀元。
莊有恭,字容可,晉江青陽人,後來遷居廣東番禺。清乾隆四年(1739年)中文狀元。
黃培松,清光緒六年(1880年)中武狀元。
吳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中文狀元。
(洪佳景 輯)
----------------------------------------------
 
  入元代,泉州贡院废(见上文《泉州贡院》),致元、明至清初 泉州无试院,学使者按部至泉,例试士于府学(府文庙)明伦堂进行。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府学)》] 


  一直到清·乾隆四年(1739年),泉州知府王廷诤、晋江知县李永书及泉州士绅,再建督学试院(即贡院、考棚)于集贤铺 ,位今南俊路西侧、打锡街东段北侧的鲤城区 行政中心 所在地。
当时试院内,中有大堂,后有内署,前有大门、仪门、东西辕门,左右有东西廊。东西辕门外,还有提调堂、公署、巡捕厅、供给所,规制完备,规模宏大。
 

  光绪廿八年(1902年)泉州知府正式筹办“泉州府官立中学堂”,1912年春易名“泉州中学校”,迁校于此,是为后来的泉州五中前身。
 ------------------------------------------------------------

在可查考的 204 座学宫和14 处考棚中,目前只有河北定州、广东龙川、云南建水、安徽绩溪、台湾台北等地还有学宫和考棚并存。

龙川考棚是粤东北地区现仅存的科考场所,这为研究明清时的科举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4063251.htm

-------------------------------------------------------------------

已經消失的北京貢院,人家怎麼說"北京贡院和高考考场所代表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态度,以及“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



-----------北京贡院的兴衰见证了科举制度的兴衰。

科举制度,从隋朝起,兴盛于唐,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历经一千余年。
因“戊戌变法”取消了科举制度,兴办学堂,北京贡院也逐渐退出了中国读书人的视线,那个无数士子梦寐以求的地方,从宣统年间开始闲置。
而民国之后,北京贡院的民用进一步使贡院和科举制度一样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北京贡院的兴盛,代表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文化的尊重。

贡院一度的门庭若市,也是古代统治者主观意愿上公开公正选拔官吏的明证,有利于统治与社会安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袭和蒙荫的暗箱操作,开拓了普通百姓的求官之路。

http://baike.baidu.com/view/50111.htm


------------------------------------------------------------------------------------

*自從甲午戰爭打輸了以後,日本明治維新的那一套激進改革思考就影響了大清帝國的知識份子。在一面倒的輿論壓力之下,終結了科舉制度,以及伴隨科舉的那些認為是阻礙的東西。

其實,今天回頭看,那些舊東西有點被冤枉了。

考試表現好,是人才的機會高。讀一些聖賢書,多數人還是會自愛一些。

去掉這些,富國強兵就來了嗎 ?去了讀書人,政客地痞流氓黑金黨政軍掌握權力,拿槍殺人,比以前那些讀聖賢書的反映民意,好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